独语—赵德伟新作展

          (1/7)独语—赵德伟新作展

          (2/7)《公交车站2013-8》| 150x100cm 布面丙烯 2013

          (3/7)《耶稣》| 50x40cm 布面丙烯 2015

          (4/7)《拳头》| 40x50cm 布面丙烯 2015

          (5/7)《中国偶像之一》| 60x50cm 布面丙烯 2016

          (6/7)《红色》| 60x50cm 布面丙烯 2016

          (7/7)《雾霾》60x50cm 布面丙烯 201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独语—赵德伟新作展
          展览时间:2016/08/14~2016/09/26
          展览地点:[山东]-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良友书坊·中心店)
          主办单位:良友书坊文化机构 策划:青岛当代艺术文献中心
          参展艺术家:赵德伟

        展览开幕:2016年8月14日 15:00

        孤独的浪漫

        做赵德伟的展览自然会勾连出露天画展时的那些英雄主义,在1980年代的末期,来得更晚一些的“青岛85新潮”同样裹着理想和意志的强力,需要通过不停的展览激发自己,需要在批评悬置的情形下持续不断地完成启蒙工作,需要跟体制美术作顽强地对撞,甚至需要用激情围构一个开放的艺术家乐园、用壮语编织一份“五年走向全国”的梦想……

        1991年,露天画展被迫终结。赵德伟的理想主义被强制退潮。

        从公共话语空间退场的他,也曾一度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去画广告“浮云”上的日子。

        但他显然无法从中满足,此后,持续十余年的疯狂语言实践,是赵德伟的另一种强力挥发。

        从水墨激荡的东方主义,到波洛克的点滴撕扯之痕,再到极简主义的元色战争、黑白墨戏,赵德伟的艺术体验,在奔往终极的路上,既像是乐园,又像是墓地。

        犹记得,赵德伟在离开青岛之前,用白色纸张围扭成无数个囚笼,他顶着半卷的长发,在狭小的空间中冲来撞去,他热爱尼采,又痛恨尼采;他热爱孤独,又厌弃孤独。

        直到2004年,他只身北上。在冰冷的京郊宋庄,谋划一座水泥房子,以此来盛载自己热腾腾的理想。

        不断的现实张望,迫使赵德伟开始又一次语言突围。他要把抽象的元语言实践,和具象的现实表达关联起来,化二为一。

        其实,他早在2003年,就用近似的方式呈现一张了“大卫”。

        但“大卫”毕竟是“大卫”,它是绘画的“大卫”,而不是“当代”的大卫。

        于是,此后的赵德伟,有了车与泥泞的战争,他试图以此举起一支环保主义的猎旗,把景观化的都市、奇

        观的都市,把汽车、街道、人群、高楼挤压成油彩间的点滴,来营构他的“当代”和现实主义。

        像处置题材一样处置“当代”,是赵德伟的思维方式。但他的极端语言旨趣,更多地压倒了他的现实指向。本质上,脱胎于启蒙主义思想资源的他,一派现代主义的底色。他的语言体验的指向性,夹杂着浪漫的叛逆。当他没有找到“当代”和现实的呼应后,必然会退回来,必然会更深入于他的语言世界。

        所以,如果把露天画展之后的语言狂欢,视作为赵德伟公共奋力的转向,那么,宋庄之后,一轮又一轮的语言实验,则是一场场的自我辨识和极端工作。

        好在,在这个过程中,赵德伟放弃了尼采,奔向了信仰。

        这也使得他旧有的启蒙主义情结,转换了另一个频道,由广场的自由奔向了心灵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

        因此,赵德伟的绘画,越来越像一种自我的心灵救赎。

        他的坚信和他的虔信,有了同样的质地。

        透过艺术史,我们或应明白,“当代”并不是艺术唯一的解药,为了适应当代而当代,未尝不是一种功利主义。

        能怀抱无目的的浪漫践行到底,也不失为一种用生命拥抱艺术的方式。

        要知道,艺术的真义,从不拒绝纯粹,只拒绝有限的纯粹。

        赵德伟

        1960年生于上海,曾长期在青岛生活、学习,从事艺术创作与教学;2004年在北京宋庄建艺术工作室。


      Processed in 0.286(s)   6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