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啸清风——钱玉清书法艺术展

          (1/11)微啸清风——钱玉清书法艺术展

          (2/11)《读朱骏益<从功性论视角简析吴门书派衰微内因(上)>有感》180×75cm 草书

          (3/11)自作诗《同心抗冠魔之三》180×75cm 行书

          (4/11)怀若气同联180×32×2cm 篆书

          (5/11)自作诗《生辰感喟》244×123cm 草书

          (6/11)高启《致爽阁》123×244 草书

          (7/1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一则28×17cm 楷书

          (8/11)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扇面 草书

          (9/11)谢安《兰亭诗其二》110×70cm 隶书

          (10/11)周密《观潮》28×16×8cm 草书

          (11/11)《古柏》72×53cm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微啸清风——钱玉清书法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0/05/30~2020/06/21
          展览地点:[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四季路李公堤四期14&15幢--(明·美术馆)
          主办单位:明·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钱玉清

        讲座

        “明加艺术之夜“艺术大巴第五站——书法学习方法论之我见

        时间:5月30日(周六)晚19:00-20:30

        地点:明·美术馆 多功能厅(李公堤四期14幢1F)


        开幕式

        时间:6月6日(周六)下午14:30-15:00

        地点:明·美术馆 南广场(李公堤四期15幢1F)


        研讨会

        时间:6月6日下午15:30-17:00

        地点:明·美术馆 多功能厅(李公堤四期14幢1F)


        前    言

        吴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书道一艺,陆机、孙过庭、张旭、祝允明、文徵明等皆卓然青史。当代吴门亦新锐迭出,跃然书坛。夷亭钱玉清60后生人,翰墨生涯数十载,勇猛精进,诸体并修,尤擅大草。频频入选全国展并折桂。其草书初宗二王,后摹觉斯,再溯颠张狂素。可谓得晋唐法度,仰前贤风流,抒胸中豪情,发时代精神。

        庚子初夏,值抗击新冠疫情之际,作者携近作数十桢并国画数件,会于一室,以艺抗“疫”。正、草、隶、篆皆备,中堂、对联、尺牍共呈。期与同道交流切磋,共创美好未来。

        主办单位: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苏州工业园区文联

        二〇二〇年六月


        技道并修  溯源出新

        ——钱玉清书法艺术略评

        王渊清

        也许是钱玉清获奖频次比较密集,以致于人们谈论到他时总是要提及国展和获奖的话题。其实我对钱玉清获奖情况知之甚少,因为我极少关心国展及国展的获奖问题。所以早些年对钱玉清了解不多,但随着阅读了他赠予的几本他本人的作品集,并观看了他的几场个展以及陆续读了不少他在《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的文章,而逐渐对他的书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解读的兴趣。

        一方面获奖书家这一特定人群因头顶诸多光环而招徕羡慕的眼光和赞誉;同时也引来不少的批评或诋毁。但笔者通过与钱玉清的交流了解,我觉得“获奖书家”这个称号已不能涵盖钱玉清,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少年时期的钱玉清是想成为一名画家,而且花了好多年每周末从农村赶到城里学美术应考。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这少年时期的愿望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

        人们往往强调书法对于绘画(主要指中国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绘画对书法的影响力。其实钻研过绘画的书家会更用心探索墨色枯湿浓淡的丰富性、会更在意用笔及结构的准确性、会更注重整体章法和大效果。绘画对钱玉清书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既提升了其书法的技术难度,又彰显了其书法的个人面目。

        草书是钱玉清的主攻项。而且他钟情的正是令每一位苏州书家引以为豪的唐代大书家张旭的大草。几乎每一位苏州本地的书家都曾梦想过自己能挥洒一笔张旭的狂草书。然而自中晚唐以来,书坛上即是表现出素热张冷的现象。即使当今书坛亦是摹学怀素者众,摹拟张旭者寡。钱玉清的草书虽然也是由二王转学怀素,也曾在王铎草书上下过好多年的功夫。但一大圈绕下来,他的眼光还是落在了张旭身上。十多年来钱玉清把他所知晓的张旭的作品都收集到了,或解读比较,或精临意摹。虽然其中有些是靠不住的后人伪托的赝品,但钱玉清认为这些后人伪托的张旭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后人对张旭的解读和理解,同时还能看到后人对张旭的误读。而这种误读对今人学习张旭同样是有所裨益的。

        为拓展大草的表现张力,钱玉清尝试和探索掺以宿墨的创作。当然掺用宿墨并非赶时髦,亦非炫技。古人研磨,砚中水墨或分或融,浓淡不一。书写时自然墨色丰富生动。现今书法多用现成墨汁,死墨一潭,了无生机。

        所以在钱玉清的草书作品偶见一二处宿墨痕迹,不仅增添墨色丰富性和水墨晕化的韵律感,而且宿墨的多堆积层次给人以厚重感和岁月积淀的沧伤感。

        近年来“尚技论”成为书坛的热门话题。其实,所谓的“晋尚韵,唐尚法”等,只是揭示在书法发展史上历史所赋予某个特定时代所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就当代书坛而言,“尚技论”并非空穴来风。现代数码照相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推行,使得之前所谓的秘传密诀都失去了昔日的神秘感。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去梳理和探究书法的技法问题,从技法层面上讲,书法面临技法的跃迁,书法艺术的门槛不再是零起步。

        就运墨而言,用墨属墨法,自然归入技法类。中国画的“墨与五色七彩”也归入随类敷彩。其实,中国书画的水墨除了“黑色”之深浅浓淡,更有“墨韵”之说。故用墨之高低直接体现其“气韵生动”与否。可见技与道并非泾渭分明,水火不容。恰恰相反,两者是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

        入展获奖多了,知名度也大了。前来向钱玉清请教的学书者也日渐增多。许多获奖书家往往都摆出一副名士派头,或拒人于门外,或见钱眼开,“等价交换”。而钱玉清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对登门求教者,或是信函请教者,他都能耐心讲解,诲人不倦。并开设公益课或前去公益讲堂讲课。将自己几十年的学书心得,甚至所谓“秘传”都毫无保留地与求学者分享。其点评不仅纠正基础技法,更能循序渐进。对于初学者,他从毛笔的大小、软硬的选择讲起,从基础技法之落笔轻重藏露、转折之外拓内捩,到收笔之快慢回逆都能一一讲透。对具一定水平者,则讲评如何入帖出帖,如何摆脱时风,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面目等。点评深入浅出,言之有据有理。令受评者叹服,并称谢得益颇多。

        正因为钱玉清能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并且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得到诸多受教者的好评。因阅读者要求,钱玉清正着手将自己近年来在《书法报》上发表的一百多篇《诸子评改》系列汇集出版,以餮读者。

        钱玉清主攻的是草书,但在篆、隶、楷、行诸种书体上钱玉清都分别投入了较多精力。按理现在的国展对入展书家的要求是“专一”,而且有不少功成名就的书家大多也是“专一”型书家——只会一种书体,单一的风格数十年不变。

        多头并进这对在全国书坛上已取得一定身份的中青书家来说并不讨好。因为你的书风多变,评委们会误认为你的风格不够稳定,因此会大大降低你入展和获奖的机会;藏家们也会觉得“风险”过大而失去订单。但钱玉清认为:“我当下选择的主攻书体是草书(今草为主),也许目前或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所以现在我五体都写。丰富草书的内涵和艺术表现语言,让草书更有宽度和厚度,以期融通入妙。”

        上世纪初叶,居延汉简的出土,一下子将草书的源头追溯至东汉年间,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战国简牍的出土,草书的源头又向前推至战国年间。这颠覆了草书源自魏晋的传统观念。敏锐而且善于思考的钱玉清认识到了篆隶对草书的重要性:“篆书应遵循缓和、平动的用笔规则,线条形态上粗细变化不大,给人以圆润、劲涩、端庄的静态之美。”“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方笔、侧锋和提按等新笔法,使线质更加丰富、生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书写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的感染力。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篆书、隶书的书写,才能正确理解和领悟中锋用笔的精要,并体会侧锋用笔的妙处,也能体悟前人所说‘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用笔的意蕴,也为草书的学习创作创造了潜在的突破空间。”(钱玉清《我的书学路径》)

        古人区分书家与书匠的标准不仅看两者对书写技法的重视及依赖程度,更要考量两者对传承前人及创立个人风格的侧重点。同时也要考量书写者的综合素养和素质。在临池之余,钱玉清也非常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炼。尤其是近些年来,他大量阅读了传统经典和中外美学理论。并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发表书法类文章数十篇(另有百余篇批改点评文章)。这些文章有介绍自己学书历程的、有批评书家始终重复自己的 “克隆现象”、有讨论人品与书品的、有讨论书法反映时代特征的、有解析草书美学特征的、更有专题研究风格论的。作为一位事业有成的创作型书家,能在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投入如此多的精力,足见钱玉清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追求,已远远超越那些获奖型书家。    

        钱玉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进入公安部门工作,几十年的公安工作总是与严谨、理性、冷峻、甚至刻板相伴随。而与大书家张旭相关联的是任性、无拘束、颠狂。欲跨越这如同汉河楚界的阻隔,是需要足够的才气、勇气,当然还有天赋。凭借自己对书法艺术的酷爱,钱玉清坚定地是跨越了这道鸿沟。所谓“通汇之际,人书俱老”。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钱玉清会更加成熟老练,更能将张旭的颠狂之气发挥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Processed in 0.175(s)   6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7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