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刚毅气 笔有金石声---王清和他的书画艺术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2:27:27 来源:网络

          对任何艺术形式而言,真诚都是其最原始的内核。尤其是中国的书画艺术,因为它表意的本性,所以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浑厚苍劲还是灵动飘逸,不管是渊源有自还是立异标新,作品的风格永远是作者本人气质的外现,作品的气象永远是作者自身心象的表达。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真诚而非功利的。读王清的书画作品就有这种感觉。也许是从音乐教师到资深警察的特殊经历,真诚和严谨不仅伴随着他的人生,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了他的艺术。

          王清的书法是以醇厚的隶书引起人们关注的,他的早期作品,具有较为浓厚的汉隶构架,而且笔法很明显地受到清代金石家的影响,这种植根于篆隶第二次复兴的创作思路因其强烈的个性风格使他很快便具有了自家风貌。那时的作品,就象处于公安工作第一线的他一样,体现的是一种刚毅、敦厚、内敛的性情。那幅“无欲则刚”的斗方作品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中“刚”字的竖笔,粗重坚韧而无丝毫的张扬之态;“无”字的横画和点画则神闲气定,似无欲无求的老僧入定。最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书法线条的浑厚和灵动简单地理解为用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而是象出神入化的太极拳一样,对气息的把握精准到位,并通过这种气的调整,把力传入笔锋并杀入纸中,从而给人以力透纸背的视觉冲击。在此基础上,为探索隶书的真正源泉,王清又提笔直冲两汉,遍摹汉隶名碑,在《史晨》等碑上用力尤勤,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便有了汉隶的苍茫。更令人惊异的是,近来王清的一幅幅墨写兰草让我眼前一亮,虽然他谦虚地表示乃戏笔之作,但我从中看到了人生经历在这种千古文人绘之不倦的深谷君子身上的重新闪光,他的兰草感觉非常感性而真诚,这是不容易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切入点,大千世界,万物丛生,不是任何事物都能触发灵感的,而艺术本身又恰是心灵感觉的产物,没有感情上的相通,纵使笔墨再精到也是枉然。因此,我敢断言,只要王清能把自己的性情与兰草的清逸长期地溶在一起,那么,有朝一日,王清的书名被画名所掩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应该说,在艺术领域,只要不被声名所累,笔墨人生至此也算是深得此中三味了。艺术不是算术,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也无需标准答案,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评判高低。但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赏评,以我的审美观和评价习惯而言,任何一幅堪称艺术的作品,必须内中有“我”,有“我”的思想在闪光,有“我”的激情在涌流,甚至有“我”的爱与恨,歌唱与诅咒。这是一个整体,不能瞎子摸象般地空泛吹捧,必须把作者的文化取向,学养深浅,生活经历,个性风格作一次统一的关照,惟有如此,才能从作品的每一个侧面捕捉到整体作品的艺术内涵。

          就象西海岸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众多的艺术探索者一样,如果把书画当作最高雅的艺术之一,那么王清是不幸的:既没有所谓的家学渊源,更没有名师硕儒的亲授,但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线条中那些掩不住的刚毅和不屈。对书法,尤其是对碑学的热爱,就象是天生的一样,不知王清在当年的音乐教师生涯中是否弹奏过来自秦汉的金石之声,但今天作品中的节奏感却是明显的。面对人们的赞誉,谦逊的王清总是说自己的无师之憾、临池之少和学养之欠。其实,如果把“书为心画”重新解读,那么,音乐生涯之后的王清在多年的预审工作中所养成的职业习惯,所形成的对物象深入剖析的能力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书画之路。 他经常说起自己读帖时的痴迷程度,可以想象,一个对犯罪心理学深有研究的书画家,当面对古人法帖的时候,他的感受和解析完全就是和一代代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为所有的名作、法帖无一不是古人心迹的直接展示。从这个角度讲,王清不仅是有师传授,而且是受益多位大师。

          因此,面对王清的作品和他的艺术之路,我常常会对一些看似千古不易的定论产生一点怀疑,比如关于“功夫”,如果功夫二字仅是时间概念的话,那么王清确实没有把铁砚磨穿,但如果我们把功夫二字的内涵再挖掘一下,就会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平台,那里有心灵的感悟,有随时随地的思考,有心血变墨汁的痛却快乐着的过程。因此,每每想到这些似乎红尘之外的问题时,就想写出一点类似偈语般的话语送给王清:心画谁参悟,王清独有缘。

      Processed in 0.164(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