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涛:朋友间竞买同一件拍卖品时的趣事

        作者:季涛2015-03-25 08:08:13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1/5)

          (2/5)

          (3/5)

          (4/5)

          (5/5)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15年3月19日,纽约蘇富比拍卖行拍卖了一件明代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起拍价10万美元,经过半小时的紧张争夺,最后成交在了1402.60万美元(含买方酬金),增值120倍,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买到!

          明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

          拍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用了近半个月时间对这件郑和书法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一件郑和羊脑笺泥金写本,应是目前存世第二写本。通过比较国家图书馆郑和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姚广孝跋、浙江平湖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郑和写经《妙法莲华经》的羊脑笺、泥金写本以及云南博物馆藏《伏婆塞戒经》刻本题记,确定了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为了能捡到这件起拍价不高的漏,朱先生不动声色,没对任何人说起这个发现,也不去纽约参加拍卖活动。当好友刘益谦来电话问及对这次纽约拍品的看法时,也回答说没有什么值得买的东西。暗地里,朱先生派人到了纽约,并多次去审看这件郑和写经。

          明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

          拍卖会那天,场上出乎意料有十五位竞买人一起出价,其中包括朱绍良、藏传佛教学者一西平措、刘益谦等,他们三人间互相都十分熟悉,但事先谁都没有谈起这件事,暗暗地想捡这件国宝大漏。最终,朱绍良和一西平措不敌资本和收藏大鳄刘益谦而落败!朱绍良懊恼不已,但也无法。

          明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

          在内地的拍卖场上,有着同样收藏爱好的朋友们常常相遇,相见尽欢,但如果他们同时喜欢上某一件拍卖品时怎么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笔者以为会有几种可能,从中可以反映出人品、朋友关系的深度以及对于拍卖品的喜爱深度。

          很多情况下,出于私心,朋友间对自己看上的拍品是互相保密的,谈别的什么都行,当一谈到:“看上哪件东西了?”对方就会躲闪:“刚来,还没看完呢”,“没啥可买的!”慢慢地,好朋友之间就不再互相打听了,可以聊些朋友圈的新鲜事,避而不谈自己钟意的拍品。

          2013年6月19日,在法国一家小拍卖行的拍卖会上,一件标明为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的绘画作品从1500欧元起拍,经历了45分钟的紧张竞争后,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375万欧元,加上买方酬金后为460万欧元,价格飙升了3000倍!

        《唐后行从图》将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被朱绍良先生听说了。朱先生经过多日的研究,并请教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古代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傅老认定《唐后行从图》是北宋的作品,它自从南宋以来一直流传有序,经过了许多著名收藏家的著录,最后曾被古代书画收藏家和鉴定家张葱玉收藏过。朱先生决定竞拍这件拍品。朱绍良委托旅法文物学者梁博士到预展现场帮他验看了这幅作品。为了防止被圈内认出是对这幅画感兴趣,梁博士在看预展时,装作漫不经心地悄悄看了原作。她向北京传回的信息是:画不错!这坚定了朱先生竞买的信心。在拍卖场上,为了防止别人认出,梁博士也没有亲自举牌,她两只手分别拿着来自北京的朱先生和拍卖场工作人员的电话,不断将北京的竞买指令复述给另一只电话里举牌的工作人员,一切都掩盖得非常好!大家都以为在这样一个小拍卖行里,这次应该可以捡着漏了吧?!

          拍卖场内,当拍卖师一报出起拍价1500欧元,现场的几位买家和几个电话竞买马上较上了劲。拍卖师完全没有料到这件拍品会争的这么厉害,他不断调整着加价幅度,价格一直冲到了375万欧元!朱先生没能买下来这件拍品,他是在200多万欧元放弃的。过后他听说,最后的竞争就是在他和宁波收藏家黄柏林的电话竞买和上海藏家陆忠之间展开的。三人相互都认识,当时却互不知道谁在参与竞价。朱先生当晚得知陆忠买到这幅画后,当即表示了祝贺!

          陆先生怎么也看上这件作品呢?原来,1998年,古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与陆忠来往颇多,他总和陆家父子一起读郑振铎先生编的《韫輝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徐老告诉他们,书中第一幅《唐后行从图》一定不晚于北宋,四十年代早期他曾見过,这几十年没有再见到,也不知去了哪里?正是因为徐老提到过这幅画,当《唐后行从图》出现在巴黎的拍卖场上时,陆家父子决心志在必得。陆忠的儿子陆牧滔亲自到拍卖现场举牌,最终拿下了拍品。現在,《唐后行从图》已是陆家藏画的头一号藏品。

          北宋《唐后行从图》

          拍卖场上,有些人一旦知道,自己喜欢的拍品也被朋友看上时,就会使出浑身解数,要让对方让给自己:“大哥,你不缺这一件,我这里成系列,就缺这一件,让给我吧!”很多情况下,作为好朋友,对方一旦提出,这方也就不再参与竞价,但可能会提出条件:如果你中间放弃,我可能会再出价。

          有时在拍卖场上,朋友们看到互相都在举牌,互相给个笑容或做个手势,其中一方也有停止再出价、让与对方的情况。这不属于《拍卖法》禁止的竞买人的恶意串通,而表现于朋友间的互相谦让。

          我曾经历过这样的故事。2014年5月的某天,朱绍良在北京请上海来的陆忠吃饭,我和另一位朋友作陪。正值那天是翰海的古代书画拍卖夜场,他们二人都做了电话委托竞买。边吃饭,两个人就陆续拿起手机口授委托竞买席出价了。我当时看着两个人你一件我一件在那里出价,就预感到,一会儿一定会遇上他们喜欢上一件拍品的时候!果然,没有多久,两个人同时拿起电话,互相加起价来!我们旁观着两位互不交流,一来一往地出价,乐不可支!逐渐几个回合之后,陆先生先放下了电话,不知是让给了朱先生呢还是过了自己的心理价位了呢!朱绍良最终心满意足地买到了这件拍品!

          陆忠和朱绍良在饭桌上同时出价

          拍卖场上也有知道朋友和自己喜欢上了一件东西而坚决不让的情况,一方继续举牌,寸步不让,而另一方也没有办法,毕竟机会难得嘛!有的买家为了不让对方看到,藏牌出价,甚至两个朋友边聊着天,边一左一右在各自一侧低位举牌,相互竞价,而互相却都还不知道。

          当然,一旦知道自己的好友也想要同样的拍卖品,最好的办法,是委托拍卖行的竞买席替自己举牌,暗地较劲,以避免当面的尴尬。

          也有人为了自己能够买到的目的,去劝说朋友别买而“打枪”的情况。他们往往会在拍卖前说自己想买的那件艺术品有问题,从而去吓退别人。

          陆忠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国嘉德曾征集到一件书法作品:赵孟頫临《兰亭序》。嘉德送徐邦达先生鉴定的拍品中有这件,徐老就对陆忠说:这次去北京,赵孟頫一定要买,不管多少钱。谁知在嘉德预展上,不断有人来和陆忠谈赵孟頫,有几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对他说:这个是新写的,谁写的我们都认识,刚裱好的,哪里裱的我们都知道,再便宜也不能买。拍卖时,陆忠就没敢举牌。这件东西最终流了拍。后来,陆忠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并找到“打枪”者进行了确认。原来,“打枪”者曾经在原藏家那里見过这幅赵孟頫,他出的买价是十五万元,原藏家没同意。原藏家后来把这幅字送到了嘉德拍卖,底价三十万元。为了使它流拍,他们就编了上面的故事“打枪”,以便日后有机会再得到这幅字。

          朋友间出现拍品上的竞争,有着上述许多种处理方式,“打枪”或许是最不道德的一种,因为它会大大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Processed in 0.222(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