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家 走进包洪波艺术世界

        作者:陈胜临2020-07-16 10:03:07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艺术简介】

        包洪波,字一冉,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黄格胜先生中国山水画方向研究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副主席、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民革中央画院副秘书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百年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理事长、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世界和平大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逸兴遄飞  洪波涌起

        ——评包洪波先生的新写意山水


        优秀的艺术作品要能反映时代变化,引起时代的共鸣。艺术创作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敏锐地感受到时代情感的变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才能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同在,升华观众的审美感受。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改革和创新步履维艰。传统山水画法因为程式化严重,显得匠气十足而被观众和市场冷落。现代写意山水由于创作者胸襟、学识、涵养不足而一味模仿,佳作寥寥难以形成气候。部分画家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山水创作抽象化,如卢禹舜通过色彩和构图形式在拆散自然时空的框架之后予以幻觉性的重组与拼接,表现出具有神秘感的魔幻主义色彩;姜宝林遵循“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理念,索性将山水形状抽象简化成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形。这些创作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其前卫性而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中国山水艺术与此前的创作形式拉开了距离,或许也正因如此同时拉开了与观众的审美距离。



        一些艺术家踏准社会发展的节点,准确捕捉时代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感受,将山水创作情感化,淡化“师造化”,突出“得心源”,创作出兼具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山水作品,而在学术界和艺术市场扬起波澜,这就是以包洪波先生为代表的新写意山水。新写意山水的渐兴,不啻于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股清流,表现的是一种创作者自我意识观照下的山水,形而下是自然山水之美,形而上则是自我情感、理念和个性的张扬,因其鲜明的主观色彩而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境界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包洪波先生笔下的山水,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观其山,淡墨隐出,云移峰缓,几无崔巍嵯峨之险峻;观其水,线疏厾轻,静水深流,尝见波澜不惊宠辱偕忘之从容;观其树,旁逸斜出,笔转力遒,枝敛梢放,去斧凿痕而多变态;至于寺塔高古,屋庐深邃,桥渡往来,虽逸笔草草,而不失一种苍老之气,读之有味、品之有格,隐隐流露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疏朗、闲适旷达,呈现出平淡简远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包洪波在笔墨技法上的创新息息相关。古人强调“以书入画”。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元赵孟頫主张“以书入画”;明代董其昌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八大山人倡导“画法兼之书法”;清代郑板桥“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这些古人突出书法之于绘画的重要性,主要是强调笔墨线条的准确性,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包洪波并不反对这样的传统,但是深感当前书法的没落已经很难使现代艺术家去驾驭“以书入画”。书之不存,画将焉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包洪波不得已摒弃以书入画,转而借鉴西方油画的用笔技法。所以欣赏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你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的质感、构图和造型,但是褪去了“以书入画”所带来的拘谨和约束。他笔下的山石树木,用笔粗砺疏放,多用淡墨线条,意到而笔止,体现出一种随性而又节制的笔墨语言特点。正是摆脱了以书入画的羁绊,包洪波才得以肆意挥洒放荡不羁的性情,展现灵动疏朗的风神,用笔日渐灵活多变而丰富多彩起来。“他的笔墨,极重笔势,以笔势去构筑重山复水整体气势,活化和深化了饱满的神情意蕴,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层次的主观精神状态,一种精神视野与境界追求。”(杨延文语)。



        包洪波先生早期对画面讲究经营布局严谨周全,表现在笔墨上则是细致入微形肖神似。如2006年创作的《和谐的家园》,描绘的是他的故乡沂蒙山区农村姑娘劳作生活的场景,近峰远山多用直笔线条清晰,树木枝叶交待详尽,房屋皴染留白对比鲜明,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变化多端,或立或坐各不相同,哺乳母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兼之用暖色调的赭色来烘托表现创作主题,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故园风貌。然而纵观整幅画卷,你很难寻找到用笔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关键笔墨,单看每一笔的用笔都似可有可无,将这些可有可无的每一笔连接融合在一起统一于独具匠心的构思中,这种从容淡缓的用笔特点就显现出来。这样创作的好处是减少了技法对创作灵感的干涉,增加了笔墨的灵活性,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2007年创作的《有朋自远方来》在对山树的表现上延续了前面的用笔特点,但是通过墨色浓淡、色彩敷施强化了块面组合的表现力,溪流江河则直接留白,桥渡亭阁进一步写意化而略见其形,人物形象更是笔墨俭省以厾点代替,幽渺淡远的气息逐渐浓厚。



        包洪波先生在感受到学界对自己山水创作的接受认可后,逐渐将这些特点沉淀下来,转化成稳定的创作习惯。其于2014年创作的《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山石无棱树木无叶,突出树木岩石的空间通透感,淡墨淡彩,人鸟隐约,居于中心的屋宇亭阁线条倾斜粗疏而率性,从这些简约的笔触中,仿佛感受到作者置身世外的超脱和随性,流露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禅道色彩和归隐意味。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包洪波先生的笔墨特点可以从陈子庄笔墨精神中去寻根探源。比如单论用色,薛永年认为,陈子庄山水有近乎林风眠之处,在形色的遣用上,他不像多数山水画家那么恪守传统,敢于“拿来”,甚至在题画中也承认“偶近西画之色彩”。



        包洪波很好地继承了陈子庄的创新勇气,在陈子庄写意精神中汲取精华,对山水艺术语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开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于2017年创作的《水长流》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上述创作特点,画面大红大绿的色彩渲染,看似大俗实则大雅,巧妙传达出对山水的一瞬间幻觉性体验。就连在意境的营造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陈子庄推崇平易自然景少意长的意境,曾说:“平淡天真,迹简而意远,为不易之境界也。余写虽未称意,而心向往之。”绘境的平易近人与简洁明了,也正是包洪波先生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包洪波创作态度与陈子庄对艺术的态度是共通的,陈子庄说“处境困厄,心地益沏,画境随之高逸超妙而”并认为“写山水虽属农村山区小景也要写丰饶新颖”。从沂蒙山区走出的包洪波,饱含对家乡景色和平凡生活的热爱,将所见所思提炼成笔墨以山水艺术呈现出来,既是对故乡风物情感的升华,也是对自我审美意识的升华。



        作为新生代山水画家,包洪波所接受的美术教育要比前辈更加多元化,使其能够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审视传统山水画的利弊得失,所以他的部分作品借鉴融合西方油画印象派的某些技法来凸现对时代的感受,在造型和用色上不再囿于成规更为大胆起来。例如有时为突出某一特定的形象而将其扭曲变形,在直觉上给人一种突兀感,或运用红色、绿色等重彩凸现强调画面的某个区域,打破画面的平衡感和稳定感,体现了他对形式美感的强烈追求与表现,巧妙地传达出现代人由于对人生无法把控所产生的捉摸不定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绪体验正是现代都市人在经历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了物质的极大满足而在精神上极度空虚的普遍感受。渐行渐远的田园故乡已经被物欲化的商品社会所摧毁,成为记忆中的乌托邦。当怀旧成为一个时代所关注的社会话题,表现这种人所向往的田园风光的艺术创作自然而然地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共鸣和欣赏。所以包洪波先生的新写意山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基础。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奉献了像诗一样抒情的田园风光和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激情与时代气息,给予现代都市人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包洪波的新写意山水艺术创作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艺术特质,不但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更能引起一些山水画家的同频共振,从而使这种风格蔓延成长为一种创作趋势。如何在趋同性的艺术创作中继续保持个性和优势,这是一个难题,我们对包洪波先生的山水艺术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古亭寒石幽人往 奇树老屋斜云飞

        ——赏评包洪波山水画

        陈胜临


        小引

        鸟倦飞而独还,树浓生而长立。时在初夏,为人写序,所序何人?当今画坛彦俊,包君洪波也。闻其名,是山水中人;见其画,亦山水中人也。以其画释其名,是谓绝妙;以其名助其画,是谓天成。可谓:“画因人显,人因画名。”


        概论

        如今山水,多元并存。余分三派:一曰写生,一曰古典,一曰现代。写生者,流于形,拘于物,只能悦目,不可细品;古典之属,沿袭甚多,亦步亦趋,多出画奴,令人生厌;现代之类,尚在探索,多不成熟,拾人牙慧,贻笑大方(非现代派不行,实力举大纛者稀)或曰:“包君之作,将归何类?”余乃言:“亦古亦新,又古又新,合古能新,变古出新。境乃古典,笔墨主流。图像一变,成自家面貌,且风格独立者也。”又曰:“画人能达此境,则可观、可赏、可品、亦可论也。乃为诗:‘笔随心境走,云傍奇峰飞。桃源千里外,幽人自来回。’”读其作,余将细而论之。



        古亭

        亭者,停也,停停行行也。画中有亭,如美人开目,顾盼神飞。包君为亭,或破笔干擦如帽,或简笔行楷似叶,不作正局,左右俯仰,与山川相答,与天地互视。亭空则默待人至,人会则轻语江河。远水遥岑,兴在斜阳之外。



        老屋

        屋有严谨之格,屋亦有东倒西歪之状,屋更有残破不堪者。斯人之屋,化静为动,舍法取趣,如同行书,追山而走,默默无语,只共幽人往来,独对青山无语。



        奇树

        松树贤,柏树寿,槐树刚,柳树柔,桃花乱点,黄叶风皱。洪波之树,变古之繁格为今之简奇。随心而为,随意生置,是破笔落荒率,是符号增幽情。远而望之,古拙生朴;近而察之,苍润并举。



        怪石

        石,天地间灵物也。石有方圆,自有阴阳。古人常分三面,今人不拘此理而加以变化,乃成个性。石,置之路为基石,设于画为怪石,位不同而调相异也。一石生,二石头随,三石成众,而后石石相叠,积石成山。包君之石,乃为幽石;包君之山,乃为峭山,山有奇气,是因心造境之山也。统而言之,为方中有圆,横斜有致,是平淡从容山,幽怪欲行之壁。



        闲人

        当世之人,多为忙人。山水中人,皆是闲人。现实苦闷,故寄托于山水,高情生,逸致起,直与画中人争高低。简笔趣化,有形无形,是对语空山山欲醉,是侧杖溪桥云烟深。看画画闲,看人人闲。乃叹:“人生能有几分闲?”对曰:“是静里智慧久,闲中岁月长。”



        斜云

        山堵则以云开,画塞则以云通,画中之云是增山水之势,媚山之骨者也。洪波为云,或勾或擦,或染或涂,缓缓行于山间,悠悠穿于云际。一变古法,率性而为,与山水共鸣,与烟云而合奏。



        飞瀑

        长瀑飞落,素练千尺,此画中最具生意者也。作者为图,平面飞落,帘卷霭飞,如影汝幻,声在千里之外,意归梦魂之中。



        天趣

        画人有闲意,画树有古气,画瀑有风致,画石有奇句。云淡云行,桥飞峻崖,水摇无觅。合而统之,竟存天趣。得天趣,有化机,人心见,品格立。



        意境

        意者,人也。境者,物也。人生高情逸致,境自心间流出。山静静立而不知年岁,舟缓缓行忘却凡尘。是天人和谐物我两忘之境,是云水互会平淡从容之图。



        总论

        山川皆作符号,云水化成诗句。不为现实境,竟然梦幻图。此梦何为?余乃曰:“山川闲谈几许,墨痕几道轮回,山外山,雨里景,雾中人。山中霞色,烟中粉花,水镜闲云。朦胧夜色痴情路,余光淡淡模糊痕。”



        余绪

        先见画,又见人,闻其论,余乃为词《鹧鸪天》词曰:

        老树幽花古寺情,寒江明月对钟声。竹林自锁春秋雨,木磬还敲黄卷灯。忆旧事,看今生,愁烦宠辱尽磨平。迎霜踏雪孤心客,流水闲云寂寞僧。


        应邀于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先生接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4(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