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观点】徐唯辛:新疆油画二、三事

           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开幕,外地画家纷纷来京参观,其中有不少新疆的同行。自然免不了与我这样客居北京的老乡把盏欢聚。最近在安定门附近的回民白魁老号,我和目前在中国美术馆供职的刘曦林见到了买卖提、刘建新、秦建新、姜伟铃等几个新疆美术界的重要人物。

          买卖提是新疆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1989年我刚从浙江美院研究生毕业去塔什库尔干写生,路过喀什时他接待过我。后来虽不经常见面,但在内地的展览上经常见到他的作品。他在新疆办个人画展还给我寄来请柬。他的画风格朴实,题材大都来自南疆维族农民的生活,是新疆优秀的油画家之一。

          新疆油画艺术委员会的秘书长刘建新,年纪和我差不多,是新疆少数还在坚持画油画的汉人之一。由于他进过一遭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作品的面貌显然和当地画家不一样。前些年见过他一幅叫《刀浪舞》的作品,画面上是几个正在舞蹈的新疆妇女,裙子上有大团花卉的图案,用笔泼辣。画新疆妇女舞蹈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都很一般。其实新疆妇女在生活中并不经常跳舞,我在和田住过三年,看到的妇女大都是在艰辛劳作,只有在婚庆节日起舞。画舞蹈很难,因为绘画表现剧烈的动作很是棘手,流动的肢体一旦固定在画布上,远不是那么回事。但刘建新这幅画我很难忘记,也许是在貌似华丽的姿态后面,流露出一些沉重的东西,使得画面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女画家姜伟铃,也是出自喀什,后来在乌鲁木齐工作。她的画用的是综合材料,十分特别,有龟兹壁画的风格,具有装饰性。画面流露出的除了女性画家细腻敏感的情绪外,还有一种宗教感。前不久她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个人展览,获得成功。这次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的新疆画家只有她一个,可以说她作品的好处的有目共睹的。

          在座的还有新疆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的秘书长秦建新,帅小伙。最近在北京大学进修艺术史,不久前我们在合肥国际美术造型大会上凭新疆汉人特别的口音认识的。

          除了这次在京见面的几个画家外,早年印象里新疆还有几位大画家,一是长很像苏联画家谢罗夫的杨鸣山先生,也蓄胡子,油画色彩很漂亮。当初我去延安路他平房的家请教他时,虔诚的心情像去朝圣。作为苏联十月革命亡命天涯的白俄后裔,后来他在一个基金会的帮助下移民澳洲,同去的还有油画家张威、画家刘凯基兄弟等。

          值得一提的是严鸿魁,曾经做过《新疆艺术》杂志的主编,他是新疆少数几个喜欢读书勤于思考的油画家之一,所以他的油画作品最有书卷气。1981 年我生平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就是他的功劳。记得很清楚,是油画《背水》,刊在了《新疆艺术》的封底,让我领略了做画家的荣耀,兴奋了许多年。

          李灼,文革前四川美术学院毕业,我跟他学过画,他现在改画中国画,在新疆画院供职。

          和我在中学一起学画的拉吉米丁,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以后进了新疆画院,后来又考上中央民族学院的研究生,题材自然是本民族的,虽然没有情节,画面也很有冷峻的气质,但仍然是风情类的作品。他几年前移民去了加拿大,生活在了北美广袤的土地上,估计他仍将继续画新疆维族内容的油画。

          还有才子蔡永生,我曾经还借过他的油画带回家里观摩过,后来下海做生意很成功,但新疆油画少了一员大将。现在中国军界位置已经很高的姜国宁,也是小时候一起勤奋画速写的同学,虽然从戎年头已经很长,还是念念不忘油画,他家阳台上一直置放着画架和油画颜料,工作之余摆弄几下以解心头之瘾。

          目前仍然活跃新疆的油画家还有中国美协副主席哈孜艾买提,青年时代他以《罪恶的审判》出名,后来画过《木卡姆》一类的作品,场面宏大,是新疆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另外一个是新疆画院院长克里木,他应该是新疆最具有主流文化教育背景的少数民族画家了,因为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和陈丹青同班,不过毕业创作仍然是少数民族的一个歌舞场面。我在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三年后又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了几年硕士,应该说在内地呆了不少年,但是1987年研究生毕业创作构思的时候,结果还是出来个《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其时虽已有“85新空间”展引起的新艺术思潮,但画家的创作思路要系统地发生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和深刻的转型社会生活做基础,所以说能当时画出来《馕房》于我而言也是别无选择。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内地工作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惯性使然还是顽固地画了很多风情题材的创作,虽然是西藏题材,但是创作的思路和过去是一致的。所以说生活是创作源泉,的确有道理,生活环境对画家创作的制约是绝对和绵长的。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的新疆部分,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新疆油画的面貌。大部分作品的画面相对也比较完整,技术比过去成熟,但问题也不少。最突出的问题是和国内的主流文化脱节,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主要从题材上看,大部分仍是多年不变的民族风情,不是跳舞就是唱歌,或者是罗列普通的生活场景,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另外对美术本体的探究也停留在比较初步的阶段。新疆画家,因为距内地遥远,当地生活耳濡目染,画风情类的题材本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画家都在画这类创作,说明大家没有读书动脑筋思考问题。

          二十年前,中国美术还处在相对幼稚的阶段,当时的画坛,民族风情是重要的创作题材,不仅新疆画家,连内地许多大画家如靳尚谊、詹建俊、吴冠中等都先后千里迢迢来新疆采风。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油画《塔吉克姑娘》等一批边疆题材的作品。但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这样的现象了,这个变化是意味深长的。风情类的美术创作在开始的时候还有一定吸引力,但是面临着社会巨变,这类题材没有提出新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了。这是由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基础——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变,互连网的产生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十分便捷,实验艺术的兴起使艺术家们积极思考。艺术作品对社会进程进行了积极的参与。这样的情况下,主流艺术作品的面貌和主流美术展览与当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不说积极向外国靠拢的“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就说参加所谓主流展览的画家们,创作产生巨大变化的例子也很多,如东北的韦尔申,早年成名的《吉祥蒙古》是边疆题材,后来转向画身边当下的人物,形和构图都十分有意味;画《西藏组画》的陈丹青现在画玄妙的静物;我在《馕房》之后,还画过几年的西藏题材,像《酥油茶馆》《圣地拉萨》。直到1997年以后,才出现《酸雨》《工棚》《龙年1976》《核设施鸟瞰系列》《过道系列》《打工图》等作品,转向的轨迹清楚,花费了十年光阴!

          在相同的体制里,中国人生活的大节奏、大问题、痛苦和快乐,即便是千里之外的边疆,本质上也是相同的。内地画家早就在作品里开始提出问题,在作品的形式上积极进行探索,这些东西在新疆油画家的笔下都鲜见反映。

          也许新疆画家以为画当地风情是一个特点,是在国内美术界立足的一个战略考虑,我认为这值得商榷:特点是有了,但在文化上被严重边缘化了,变的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

          我虽居住和活跃在内地美术界,但又在新疆土生土长,自然关心故土的美术活动,而且我不在其中,看得比较清楚。出于责任和乡情,把看法说出来,也许对家乡的同行们有些微不足道的启示,是写这篇小文章的初衷。


      Processed in 0.107(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