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象·景德镇】能饮一杯无——china生活美学造作集全国巡展武汉开幕

          展览时间:2018.11.03-27

          展览地点:武汉卓尔书店4楼卓尔美术馆(汉口澳门路与惠济路交汇处)

          期待你的到来

          11月10日14:30, 由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主办的【器象·景德镇】能饮一杯无——china生活美学造作集全国巡展卓尔美术馆站隆重开幕,这场展览定位于让陶瓷之美,从艺术进入生活,从收藏进入日常。我们坚信,生活,此在,成为全球美学的最新路标,非功利与实用性,都可以在陶瓷这个神器的东方器物中实现美好合一。

          本次展览为期25天,让武汉观众近距离观赏到来自景德镇的23位艺术家,多个品牌的精品力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艺术家大都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皆深受欢迎,他们在武汉办展,更是把这次展览的影响力充分放大。



          这场展览由卓尔书店负责人王宁开幕致辞,并表示这是卓尔美术馆做过的展览中,气氛最好,内容形式最丰富的一次展览,同时希望今后与三宝蓬还有更多的互动与合作。

          展览特邀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嘉宝一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彭年生,细说这场展览的不同。其中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与三宝蓬渊源颇深,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和现在三宝蓬艺术聚落项目负责人肖学锋相识相知,当时他们曾在武汉做过一个项目命题,叫做寻找那条街,从一条街的变化记录武汉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其实无论人和事只要往前走,步伐大小皆可,总能找到目的地。如同这次【器象·景德镇】展览一样,艺术品组合日常器物,不仅丰富了展览本身内容,更给更多人看见,在瓷板上的创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手作人,运用陶瓷找寻新的色彩、灵感、笔法……

          与何祚欢先生不同的是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嘉宝一品拍卖公司总经理彭年生,这些年去过最多的城市便是景德镇,对景德镇陶瓷了解的非常明晰,他指出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是如何在2017-2018这两年成为景德镇的文化地标建筑,不仅借用了景德镇传统瓷器得天独厚的至高地位,更是融合近几年的创新元素,传统但不局限,创新但不肆意。




          同时原武汉地产经理人,景德镇三宝蓬艺术聚落项目负责人肖学锋用陶瓷打开了武汉展览的新视角。2008年从武汉出走,辗转多地,2014年抵达景德镇,做起了三宝蓬艺术聚落的项目。最初他对景德镇印象,如同所有不了解这个地方的人一样,对景德镇熟悉又陌生,对陶瓷熟悉又陌生,脑海中的景德镇还是沉旧、封闭与狭隘的样子,但在这个地方深入待上几年,他发现景德镇的创新与改变,越来越多的景漂,因为陶瓷留在这个洋溢着尘土的城市,他们从用思想与行动,悄无声息的改变了一座城市的气质,让更多来景德镇的的人们看见更为真实的景德镇,找到景德镇的正确打开方式。他说:“我们向往的诗与远方,就是景德镇的日常。”谋生的姿态很多种,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景德镇一定是最诗意浪漫的那一个。




          开幕现场还有两场陶瓷文化的分享,一场是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于超准备的《春风如约——青花瓷与新媒体》,300多张瓷板画,近千张手稿,一万多小时的创作过程,爱情与家国,分离与守候,在一部短短几分钟的音乐动画里,你会看到战争年代里的普通人的命运微澜。为什么要用泥巴做一部动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是动画专业出身,用青花瓷板绘画,来自好友们无意间的一句玩笑。《春风如约》中感染力和情(美)是它的创作初衷,而这部作品只是媒介,重要的是链接了作者的“感知”到观者的“感知”。




          另外一场分享则是来自景德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潘寨民,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高温颜色釉绘画研究与创作。高温颜色釉创作时代高发期在这近20年时间中,它绘画色彩斑斓,变化精微,即将成就一个陶瓷时代。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创作精力和研究方向集中到了高温颜色釉绘画,材料自身赋予的随机性和偶发性,成就作品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同时,在创作方法论上兼具了西方艺术色彩和中国水墨写意意境,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特色,具备普遍的审美意义,拥有自身语言系统的独特表达方式,作为审美意志,而不是基于技能传承,使得高温颜色釉绘画在陶瓷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器象·景德镇】能饮一杯无——china生活美学造作集的开幕,对三宝蓬、景德镇以及武汉,无疑是开启了陶瓷的另一面,它可以传统,可以现代,可以反叛,可以平和,陶瓷可以用激烈的形式表达观点,同时也可以用雅致宁静带给予人们力量。

          好的展览,如同好的书一般,不仅引起人的阅读兴趣,还让人有了一口气读完的念头。我们身处在理性目光的升华和普及年代,人们的展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现代艺术馆布展方,还是参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祈翼着能有作为个体去单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空间。

          这场展览把不可测还原给未知本身,某种程度上,也许已经成为这个理性横行时代最奢侈的享受。这次在三宝蓬艺术聚落光影展厅里的观展瞬间,有人看到了鲜活,有人看到了未知,有人看到了新生,有人看到了传统。这个瞬间,艺术品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晕眩,就仿佛神灯忽然应许的三个愿望一样,一个人占有的时间与空间,挖掘出艺术体验的多重层次。

          我们走进美术馆,并不是进入一个外部世界的庇护所。恰恰相反,我们走进美术馆,是为了增进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美术馆为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再阐释的空间。因此可以将这个展览视为一个显微镜,在美术馆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分辨度的外部世界。美术馆像一个望远镜,我们可以聚焦一些在外部世界无法看清的事物,并且近距离观察它、了解它。

          有的时候,先观看一幅作品,然后闭上眼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潘寨民的《风雨》,滕道洋的《几叶芭蕉》,陈少岳的《身即山川》系列,陈训成的《仰韶》系列,徐青的《墨荷》……如果你盯着它看一会,然后闭上眼睛,就会看到种融合西方与东方审美绘画,非常美。如果你足够在意你的感官,你会感受到更多。

          我们常常有个误区,觉得我们能看到万事万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只看到世界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忙碌,我们忙着看手机,和朋友聊天。但当我们集中精力,就可以听、嗅、触摸、感受。因此,在这个展览中,你的很多感官都可以发挥作用。这就是阅读一个展览和观看一个展览的区别。

          【器象】展览相比关注一件件作品,更关注的是每一位来参观的朋友。在这样一个展览中是否改变了观看者对自己的一些认识?是否为观看者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机会?我们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不停低举办展览,参观展览的本质目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5(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