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染笔墨秋意浓

        作者:琴心2024-10-27 09:02: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8) 秋江渔艇图(局部)(国画) 北宋 许道宁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2/8)关山行旅图(国画) 五代 关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8)霜林秋思图(国画)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8) 枫溪垂钓图(局部)(国画) 明 仇英 湖南博物院藏

          (5/8) 秋风纨扇图(局部)(国画) 明 唐寅 上海博物馆藏

          (6/8) 秋树鸜鹆图(国画) 宋 佚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8)秋林图(国画) 明 沈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8)菊石图(局部)(国画) 清 恽寿平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当清晨的窗上结起白霜,当傍晚的道旁落下黄叶,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悄然来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霜降始,冬日渐近,虽寒气袭人,却挡不住那扑面而来的秋韵之美,令数不胜数的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画出传世之作。让我们一起踏入中国古画中的秋景,感受这份属于东方的美学意境。


        赏静谧之美

        秋天的风景寂静旷远,与中国水墨画的精神追求不谋而合。当我们凝视古画中的秋,仿佛能听见树叶落入溪水的美妙乐音。

        五代杰出画家关仝喜欢描绘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极具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关山行旅图》就是他笔下的北方深秋景色,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还画了人物的行旅活动。画上方峰峦高耸、气势雄浑,有溪水自峡谷流下,画近处房屋层层相叠,商贾往来、鸡犬相闻,极具生活气息。

        北宋画家许道宁所作《秋江渔艇图》描绘了群山之下,开阔江面上停着的数只渔艇。画家笔力苍硬、墨色层次变化颇丰,画出了深秋季节江、山的清奇峭拔和雄浑气势,显现出“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擅长画山水,其笔致清秀中和、用墨明洁隽朗、着色古朴典雅,又因其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所以他在当时的文化界有很多“粉丝”。《霜林秋思图》描绘了江南婉丽秋景,画中一条大河将两岸隔开,一边是远山高耸、绿荫满坡,一边是几间山居茅屋隐于树间。画家对山水自然美的捕捉,表达了对质朴、宁静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品人文情怀

        古画中的秋既记录着当时的自然风光,也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画中人物形象的姿态与表情无论是安然自若还是欢喜悲伤,无不是画家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交融,从而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文关怀。

        明代画家仇英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出自他之手的《枫溪垂钓图》画面山光水色、秋意盎然,溪水上一叶轻舟,舟上一人静坐垂钓,神情专注。舱内,一个小书童正为之理书备茶,那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让人好不羡慕。

        明代画家唐寅的人物画代表作《秋风纨扇图》不但把人物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还把画家当时的心情展现得丰富而含蓄。画中,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手执团扇独立秋风中,她目凝远方、满面愁容。左上角唐寅题有一诗,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那浓重深凉的秋意顺着女子的眉眼飘荡开来。


        观生灵律动

        深秋不单是静穆的,也是生动的。画家会精心描绘树叶上的霜痕,会捕捉林中飞鸟等生灵的动态,也会画下秋风拂动下草木花朵的风姿,增强了画中世界的真实感和生命力。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不俗的审美情趣。

        北宋人绘画很重视写生、观察,黄居寀更精于此。他的作品《山鹧棘雀图》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溪边景色,溪边的几块大石突显荒寒萧瑟,立于石头上以及栖息在荆棘丛上的鸟儿却为深秋增添了几许生机。 

        《秋树鸜鹆图》画秋树残叶,枯枝上一只鸜鹆单足而立、神采奕奕,扭着头似在啼鸣。整幅构图巧妙、动静相宜,不论枝叶或鸟的描绘,均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明代画家沈周笔下的《秋林图》,用诗意的笔法,描绘了深秋时节树叶飘零、一人执杖独行的情景。

        恽寿平是清代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传世作品很多,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形神兼备,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尤其是他的没骨花卉画柔美秀雅,开创了一代新风,令时人争相仿效。《菊石图》中,湖石旁的野菊开得五彩斑斓、摇曳生姿,似有淡淡花香穿透纸张飘来,为观者献上一个多彩迷人、和谐美丽的秋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9(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