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耆木板壁画《白马前的裸女》亮相西泠春拍

        作者:核实中..2016-06-18 09:44:26 来源:西泠印社

          (1/5)沙耆 白马前的裸女 木板油画 1947年作 212×105cm

          (2/5)沙耆

          (3/5)沙耆故居

          (4/5)沙耆故居内景

          (5/5)1937年沙耆20岁的妻子和双满月的孩子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该拍品曾由沙耆之子亲自鉴定为真迹,这是目前在大陆发现的最大尺寸沙耆作品,且从未进入市场流通。藏家于1989年自沙耆故居中购得该拍品,是沙耆《裸女》木板壁画系列中唯一留在大陆的作品,也是其中较为精美的一幅,其余十幅已被台湾卡门艺术中心购置收藏。

        《白马前的裸女》作为沙耆的代表作品,在《沙耆画集》、《天纵神笔——沙耆先生纪念文集》、《沙耆70年作品回顾》、《宁波日报》、《艺术新闻》等刊物中多次提及与出版。

        艺术家简介

        耆,古同“嗜”,意为喜爱,爱好。沙耆原名引年,又名菖贤,“耆”字是族兄沙孟海为他起的艺名。而沙耆也用其一生诠释了他对绘画的热爱。

        1914年,沙耆出生于宁波市鄞州县沙村。儿时的沙耆便酷爱绘画,其族兄沙孟海发现了他的天赋,于1934年推荐至徐悲鸿门下学艺。1936年12月,由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由院长巴思天亲自教授。在校期间沙耆成绩斐然,其油画、雕塑、素描皆获首奖,并获得艺术界不易多得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毕业之后,沙耆在比利时多次参加联展并举办个人展览,曾于1940年与毕加索一同参加“建国百年纪念馆联展”。其作品《吹笛女》被比利时皇太后伊丽莎白收藏。

        1946年10月,沙耆回到了沙村老家“藜斋”, 1947年初妻子将儿子送回父亲身边。《白马前的裸女》是沙耆回国初时的作品,此时的沙耆正处于转折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史料价值。据沙天行回忆,当时二楼板壁上的十几幅裸女壁画已经创作完成。由此可以推知,该系列的创作时间应当在1946年10月至1947年初之间。

        沙耆故居内本拍品复制品

        此次呈现在西泠春拍的是木板壁画系列的第二幅(共十一幅)。沙耆回国时随身携带有几箱比利时油画颜料,《裸女白马》系由此颜料绘制而成。

        画面中的裸女健硕而自然,带有神话气质,这或许是出于对西方艺术的眷恋。他留恋着皇家美术学院中的女人体写生课程,留恋着他们的神话故事。裸女在当时思想闭塞的中国,尤其是农村,是一种色情而污秽的题材,更无法与高雅的艺术扯上关系,沙耆选择这个角度,并未曾想被人们所理解或欣赏,而是完全出于个人性的创作。

        画面以天蓝色为背景,画中一女子坐于红色衬布之上,蓝与红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这是欧洲壁画中常见的色彩组合,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也曾使用。画中女子留有齐肩短发,眉目秀丽,回头侧坐,呈S形曲线,身体丰腴而窈窕。她右手中拿着一张信纸,纸上写有法文,左手上举,托于耳边,仿佛是在聆听远方传来的消息。女子身后一匹白马向前凝视。

        沙耆赋予了马象征意义,而我们也可由此推测,沙耆或许将自己比作白马,见过壁画的村民均认为画中女子与沙耆妻子十分相似。在国外时沙耆一直带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他年轻的妻子与刚满两个月的儿子。他对妻儿所抱有的歉疚与思念被深深埋在了心里(这或许是诱发他精神问题的原因之一)。他将白马与女人体置于同一画面,是一种对妻子深沉思念的心理投射,弥补自身被压抑潜意识的方式。在沙耆1994年创作的一幅《溪边裸女与白马》中,画中女子采取了与本作品相同的姿势,在四十七年后,沙耆绘制出一幅如此相似的作品,由此可见沙耆对这一构图所饱含的特殊情感。

        拍卖信息  

        西泠印社2016春季拍卖会

        预展:6月23日至6月24日

        地点: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拍卖:6月25日至6月27日

        地点: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三楼世贸厅(杭州市曙光路122号)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6(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