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学军:长线投资,艺术品收藏最安全

        作者:甘学军2017-08-16 09:02:55 来源:中国美术报

        在民众艺术鉴赏水准提升、艺术品拍卖事件产生轰动效应,以及鉴宝类电视节目频频出现等多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面对艺术收藏,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但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总怀揣着不同的心态、目标,需要被明确区分的是,收藏、投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般来说,藏家出于保护文物古玩或学术性收藏的态度购买艺术品,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而怀有投机心态、期待短期获益而进入市场,往往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谈论艺术品价格的话题不应该遭到“鞭挞”,这不合逻辑,不符合经济规律。如果一件艺术品能够合法流通,它自然会与市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品并非仅仅是历史课本中为标注不同时代文化特质而生的彩色符号。在现代社会,闭门密谈艺术品历史价值的多寡没有意义,价格往往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提醒人们,重新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重要作品。


        2006 年,文徵明《新燕篇诗意卷》曾在香港拍出 292 万港币,而今,它的价格已涨至人民币 3622.5 万元。


        收藏实际上就是一种长线财务配置。收藏行为的开启需要投资者对市场规律和艺术品价值判断两方面都有深入的理解,只有资本操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艺术品市场里,资本操作技术往往比较低端,最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品价值的把握。做投资的人想涉猎艺术品,就要学习艺术品的价值判断方法。做艺术品的人想投资,就要学习一般的资本运作的方式和规律。这样结合起来,市场才有可能鲜活。而如若人们将绘画古玩视作股票期货,目光寸步不离价格涨跌,单调地追逐其进退趋势而罔顾艺术品价值的判断,也是不会成功的。过往很多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买家、藏家以及市场从业者无需担忧一件作品的价格与价值的错位。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判断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就是价格。有观点认为,上亿元的作品就是好东西。几万块钱的艺术品就很一般。虽然这种判断方式显得有些武断,但它不应该被全否定。市场是有判断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只会愈加强大。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市场自身的成长,虽然具体的定价模式仍是非标准化的,有周期性、不稳定性,但价格却是真实的,价格的出现正在推动全民艺术认知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出于投资,还是收藏的目的,只要更多的人参与艺术品市场,客观上就起到了肯定、鼓励、扶持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乃至文物保护的作用。华辰的影像拍卖就是很好的例子。华辰影像板块持续经营了十余年,带动了很多学术研究活动。虽然在华辰上拍的大多数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照片,但是却引领了国际上对中国现当代摄影的关注。因此无论是学术行为还是市场行为,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只看动机,不看客观效果。


        如果做收藏,就要发现自己的兴趣,这就如同听戏,我喜欢,我买得起票,就去听。如果想要更全面地投资艺术品,就一定要对艺术品价格非标准化的属性有充分的认识。艺术品投资这一行当里面既充满了机遇,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长远来看,如果把投资周期拉长,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投资艺术品都是较为安全的,艺术品的保值、增值效果显著,而各种社会力量会从学术、投资等多个角度推动市场日趋合理化。(采访、文字整理:王雪茹)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6(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