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钧德:画画就是在燃烧生命

        作者:谷疏博2017-09-01 08:53: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桂林山水图(1980年)  陈钧德


        走进中国美术馆的五层展厅,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瑰丽的童话世界,绚而不艳、纯而不浮、淡而不薄的画面更是令人陶醉、着迷。8月22日至8月31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任总策展人的“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呈现。


        本次展览全面展示了陈钧德从艺60年的创作生涯,遴选了他自20世纪50年代起到今天,不同年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题材广泛,品类丰富,包括布面油画60多幅,纸本油画作品20余幅以及青年时期速写及素描作品20幅,其中创作于60年代,以表现派、野兽派手法创作的油画《自画像》 《小金》等属首次展出。展览体现了陈钧德这位艺术信徒在当年美术界以前苏联现实主义为“一种声音”的环境里,勇于钻研现代派艺术的理想、胆魄和献身精神。而他创作于2011年的油画《梦境》 ,完全采取意识流手法绘出了自己的“心象” ,这幅属于陈钧德60载创作生涯里最大尺幅(2米×3米)的作品也是首次亮相。


        陈钧德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前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东西方艺术融合做了积极探索,其油画带有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中国传统写意的趣味,既葆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在以色彩为优势的油画本体意义上,陈钧德的绘画具有鲜明的独立价值,因而他被评论家赞誉为“中国油画界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 。


        用画笔抒写的色彩交响诗


        “在许多次全国性的油画展上,我远远地就识别出陈钧德的作品。大多数作品是需要看标签的,但陈钧德的画就是他的标签。因为他的画在群展中常常鹤立鸡群,十分耀眼。不是因为它的尺幅,而是因为它的色彩。 ”美术批评家贾方舟说。陈钧德的艺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就是在色彩的碰撞中显现出自然生命的娇艳与灿烂,他的每一幅作品仿佛都让我们看到了阳光、清风和生命的跃动。


        他的绘画题材涉及人体、静物、风景,特别是都市风景。但他无论画什么,作为手段的色彩都会上升到本体的地位,成为绘画的视觉中心。他长期积累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常常在自然的激发下,在灵感的驱动中转化为一种本能和直觉,转化为一种心灵的直呈,并且在转瞬间倾泻到画布上,在画中将高纯度的色块组合,使其在冲突对比中获得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交响乐般的节奏。


        艺术评论家尚辉认为,在正常的风景色彩关系中,大概能够有橙黄、浅紫与粉紫的色相是鲜见的,但陈钧德在这些画作里不断地尽情使用这些像秋林、夕照似的色彩,并和草绿、淡蓝构成一种色彩的互补,而且画面色彩极轻淡,把深色减少到最低的限度。陈钧德这种非条件光色的色彩体系,一直用较为巧妙的灰色来平衡,从橙黄、中黄到淡黄,他几乎都调用到了纯色,这是一般画家绝不敢用也用不好的色彩,但他却能驾轻就熟,得神来之色。


        融通中西的写意油画


        油画自20世纪初从西方传来,在具有清醒的文化认识的艺术家眼里,就自觉地把两个课题作为探索的目标:如何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对油画进行“中国式”的改造,使中国油画真正具备中国文化的内在品质;如何不受各种艺术潮流的左右,在创造的积累中坚持自己的个性表达,建立自我完善的艺术世界。显然,陈钧德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自觉。


        陈钧德的艺术是“写意油画”的成功范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在‘写意油画’这个概念成为画坛共识之前,陈钧德就有这种艺术取向并持续展开研究和探索,几十年来,陈钧德为此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他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性风格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入的研究,放笔直抒胸臆,勇于表达自己丰沛的感性,在色彩的浓烈度和线条的表现力上尤为突出。同时,他秉承中国绘画传统中‘澄怀观道’的理想,在继承中发挥,也即以一种现代的‘天人合一’意识看待自然与感受自然。在表现自然景色之际,重在表现自己诗性的情怀,营造作品的意境,把书写性的油画语言和体现自然物象的生命华彩结合起来。 ”


        陈钧德从历代文人画大师的作品里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倾心于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等人的画作,从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将传统的文人精神与来自西方的油画技法融为一体,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陈钧德一系列风景、静物作品以及人体写生来看,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对接,而是综合考虑二者可能的兼容性和合适的切入点之后而生发出的一个统一的、具有现代特征的有机体。他的作品充满了“写”的兴味和“生”的意趣,也创造了“写”的个性笔调和“意”的隽永内涵。


        创作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在“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开幕的当天, 80岁的他站在话筒前显得有些激动,他说:“我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我的一生、我的双手是靠着我的生命之火来取暖的,所以我感到很充实!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其他。理想还在,生命之火还在燃烧,我要跟大家一起努力。 ”因为去年的一场大病,陈钧德在众人面前高声讲话显得有些吃力,在发言的全过程他始终将右手放在心的位置,对于艺术、对于支持与帮助过他的人,他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份说不完的感恩。


        生于1937年的陈钧德,在20世纪至今的上海画家群体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量级艺术家。海派文化的基因无疑融入他的血液,对新事物的吸收已形成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从他不同时期的选题和不同的表现,可以看到其在生活与艺术双重精进的思想轨迹。陈钧德曾说过: “艺术只居内心,艺术之路的确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我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立于自然造化的‘新自然’境界。 ” 60年的创作生涯,他只想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简单、更加纯粹,在现代化的生活空间中他甘于寂寞,坚守自己纯粹的信念,不断发现和表达自然生命的价值,他的艺术便是源于他的心灵,同时也展现出时代文化精神的华章。


        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派艺术被人们视为“异端” ,陈钧德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边缘人,这段坎坷的艺术经历长达17年之久。如今,陈钧德的作品早已成为绘画市场的宠儿,备受关注与追逐。然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陈钧德始终心如止水,淡泊名利,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与信念,一如既往地以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默默无闻地探索、攀登艺术的高峰。


        陈钧德曾说:“对于我,漫长的人生经历,最本质也是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简单、更明确……”他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一份“淡然若水”的超脱心态,是因为他懂得“更简单、更明确”之于生命的价值。正如贾方舟所说:“身居灯红酒绿的大上海能保持这样一份平静淡远之心,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出口,有自己情感宣泄的渠道,陈钧德的灿烂的艺术就是他宁静的心绪的一块补色。 ”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6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