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更追求完美 至今从未自我重复

        作者:江粤军2017-11-29 08:31:02 来源:广州日报

        有统计表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谢楚余完成于1997年的油画作品《陶》,在全世界被盗版不下1000万次,从皮革到石头,从蜡染到铜雕……这件作品被无数次拷贝,乃至于画作上女孩手中的陶罐被替换成酒瓶子、易拉罐、西瓜等。可以说,《陶》创下了中国油画被盗版之最,也让谢楚余被贴上了画美人圣手的标签。


        近日,谢楚余受邀到湖南桃江的美人窝里画美人,作品尚未完成,就已经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记者也慕名前往采访。在他的画室里,记者才发现,女性题材远远不是他创作的全部,不少人对他的艺术追求理解有偏颇。


        在西红柿的“诱惑”下,进入美术生活


        很小,谢楚余就表现出了绘画上的天分。四五岁时,和小伙伴们拿粉笔在地上画公鸡,他就会观察鸡的嘴巴、眼睛、高冠是从哪里长出来的,画得有模有样。但上小学时,谢楚余被选中进了文宣队,主学唱歌跳舞。


        直到四年级,有一次他路过美术组,看到老师正在画水彩画。“老师三笔两笔转来转去,一个西红柿的质感、体积、光影就出来了,真神奇!我看得迈不开步,老师抬头发现了我,就把我叫进去。原来我在班里的美术成绩是最好的,他一直很留意我。”就这样被几个西红柿给“诱惑”了,谢楚余千方百计要进美术组,哪怕当时他已经是文宣队的台柱子。而且至今,谢楚余将这一转折看成了命运的第一次垂青。“11岁我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五年级我如愿以偿进入美术组。上了汕头七中以后,我更是如鱼得水了,这所中学的美术实力在粤东地区是特别雄厚的。”


        这期间,谢楚余又得以进入油画名家曾松龄的门下。在他看来,这是命运的第二次垂青了。“曾老师可谓是岭东地区的‘美术教父’,那时候虽然汕头画家很多,但科班出身的不多,油画家就更少了。”每个周末,谢楚余都会拿着自己的画稿找曾老师点拨。有时候学生太多,曾松龄根本没时间用手拿起画来看,就放在脚下,一张张踢过去点评,谢楚余毫不介意,每次都将老师的意见记下来,认真领会。在曾松龄家里,谢楚余被油画彻底地吸引住了。不过,1979年高中毕业时,谢楚余进的是汕头工艺美校,画油画只能偷着干。


        毕业时,谢楚余被分到汕头科学技术协会。在家人朋友看来,完全可以稳当过一生了。但谢楚余并不甘心,他还是想当一名油画家。因此两年工作期满,他就报考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虽然父亲觉得他“好高骛远”,担心他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谢楚余仍然义无反顾地一走了之。


        历史大画《和辑百越》表现南越王赵佗出巡情景


        进入美院,谢楚余简直如鱼得水,从油画系毕业后,他顺利地留校了。这在他看来,是命运的第三次垂青。但说到底,他的“好运”跟他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大学四年,谢楚余非常努力,无论画什么,都要确保每一张画完完整整、像模像样,绝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因此,大二时谢楚余就受中山博物馆之邀,参与历史画创作。回想起来,谢楚余觉得在汕头市科协的工作,极大训练了他的能力。“那时候,每个月我都要将科普杂志里的文章,提炼修改为多段脚本,配上图变成连环画挂在宣传栏,这很考验想象力和组织架构能力。两年的训练让我把控起历史画来得心应手。”


        毕业创作,杨尧老师认为他功底好,希望他画一张大作品,给毕业展“撑台脚”。为此,谢楚余特意到西藏、新疆采风,画出了一张有着十几个人物形象的少数民族风情画——《剥一张完整的皮》。因此2009年,谢楚余应邀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创作《和辑百越》时,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他真感到哭笑不得。后来,他拿出了作品的小稿和文案,评选专家们都愕然又惊喜。


        而为了完成《和辑百越》,谢楚余先是跑到珠三角农村找原型,后来听说粤西地区的农民还保留着以前南越族遗风,他又赶紧到粤西农村采风。他还认真研究南越王鞋子和人物衣服上的花纹,力求符合历史事实。


        如今,这幅5米高、9米长,表现南越王赵佗出巡、汉越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的大画,就挂在广东省博物馆的历史展厅里。画面上一百多个人物巧妙地分为四组,主次分明,多而不乱,画中人有的捧陶罐,有的肩扛犁铧,有的身披蓑衣……展现了制陶、农耕、冶铁、渔猎、编织等生产技术在南粤空前发展的成果,更显示了画家驾驭构图、造型、色彩的高度技巧和把控叙事主题的高超能力。此后,《唐人街》《英雄团长刘放吾》等历史题材,谢楚余也都驾轻就熟,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


        画美人并非为了市场 探索新材料以求变化


        关于女性题材,谢楚余觉得受到的误解就更多了。


        “很多人以为我是为了市场才画美人的,其实,只要问问我工艺美校的同学就知道了,17岁时,我笔下的女性已经画得非常好,老师的评价是——我具有与生俱来的美感领悟力。其实,这跟早年我在文宣队所受的舞蹈、音乐训练是息息相关的。在练功房的镜子前面,一举手一抬足,怎样才美,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音乐旋律的和谐优美,跟绘画线条之美也是共通的。可以说,小时候的熏陶对我影响非常大。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有海外关系,我家里就有了一台进口电视机,那时候看时装表演,感觉真是太美了,每次看完,我都会速写、默写出来。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已经不知不觉内化在我心里了。何况,如果为了钱,我当年就不可能放弃那么好的单位去考美院了;留校以后,也不可能待得住,早就下海了。”


        的确,改革开放之初下海成风,但谢楚余却坐得住冷板凳。有两三年时间,他每天跟着王肇民、周大集两位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在美院红砖楼307画室里,安安静静地画模特。“画室是面向全系老师开放的,但基本只有我在给学生上课之余,陪着两位老先生日复一日地在那里画画。那时候,画的就以女性居多。”


        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积淀,因为有着完美主义的倾向,在谢楚余笔下,才可能诞生《陶》这一名作。“我当时就想着,画了这么多年的模特,要画一幅特别理想化的。一开始,我找了一个青岛女孩当原型;画着画着,觉得缺少点味道,又找了一个潮汕女孩作参照,将其古典韵味融合到画面上;还是觉得不够满意,又参考了一位混血女孩的样貌……就这样磨磨蹭蹭改了一年多,最后才出现了这件作品,这才是我想要的理想之美。”


        虽然并非为了市场而创作,但这样尽善尽美的作品一出现,自然会受到市场的追捧。1997年,《陶》参加一个展览后就被买走了。如今谢楚余想回购都不可得,但他却没考虑过再画一张。


        “我不喜欢重复自己。与其花两个月的时间临摹一幅旧作,不如花同样时间画一件新作品。现在我处理画面的能力肯定比以前更好更成熟,但21年过去了,已经找不到当年的创作冲动了。如果某一天博物馆想收藏,我可能也会画一张变体画。目前,我真不想做这么一件事,哪怕《陶》再受欢迎,我自己再喜欢,也都比较抗拒。”


        的确,就是人物肖像画的背景,谢楚余也尽量避免千篇一律。他喜欢采用新材料,泼出自由灵动的背景,和前景写实性的人物互相映衬,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为世界各地来客画肖像 画出广州国际都会形象


        说起最近这几年,谢楚余更笑称“改行了,已经很少画美人了”。


        除了手头的主题性创作,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到广州游学、工作、定居的国际友人身上。谢楚余指着一幅尚未完成的青年男子肖像,兴奋地说:“明天,我朋友就会带这位格鲁吉亚帅哥过来当模特。” 说罢,他又连着搬出来好几幅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段的肖像画。“在这些国际友人眼里,中国广州真是太好了,很安全,又很舒适。”


        给这些国际友人“造像”,谢楚余也获得了一种溯源油画的快感。“油画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白种人的皮肤颜色、冷暖感觉很丰富,脸型又很立体,眼窝深邃,鼻梁高挺,眼睛很大,很适合用油画表现,特别让人有创作欲望。几年前,我画了一位乌克兰留学生,感觉太好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谢楚余已经画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他说,他还会继续画下去,要把广州的包容性和国际大都会形象,通过画笔传达出来。


        说起最近这几年,谢楚余更笑称“改行了,已经很少画美人了”。


        除了手头的主题性创作,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到广州游学、工作、定居的国际友人身上。谢楚余指着一幅尚未完成的青年男子肖像,兴奋地说:“明天,我朋友就会带这位格鲁吉亚帅哥过来当模特。” 说罢,他又连着搬出来好几幅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段的肖像画。“在这些国际友人眼里,中国广州真是太好了,很安全,又很舒适。”


        给这些国际友人“造像”,谢楚余也获得了一种溯源油画的快感。“油画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白种人的皮肤颜色、冷暖感觉很丰富,脸型又很立体,眼窝深邃,鼻梁高挺,眼睛很大,特别适合用油画表现,特别让人有创作欲望。几年前,我画了一位乌克兰留学生,感觉太好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谢楚余已经画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他说,他还会继续画下去,要把广州的包容性和国际大都会形象,通过画笔传达出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8(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