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门风景油画展在京开幕

        作者:姚华 张亚群2018-02-02 07:57:23 来源:中国青年网

        “帝都之门 画笔留痕——明清北京城门风景油画展”日前在德胜门箭楼三层开幕,展出了38幅描绘明清时期北京城门盛景的油画。图为左安门角楼。黄庶/作


        明清至民国年间,什刹海地区有处特别僻静的地方,文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杨柳湾。明代天顺年间,时任大学士的李东阳曾赋诗:“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栈;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

        那古人说的杨柳湾在什刹海的什么地方呢?《燕都游览志》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渡舟,湖中鼓枻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绿柳映坂,缥萍漾波,黍稷稉稻,畇畇原田,高城数里,古色如一薜荔墙。转而南,得藜光桥,径僻,岸无行人,古槐浓樾,覆阴如罨画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德胜桥在德胜门里边,桥的西侧是积水潭,湖水一直流到德胜桥下。如果游客想乘船往东游玩,因为桥小游船无法通过,划船的人要先把游船划到德胜桥边,游客下船登岸,空船顺着流水穿过桥洞后,游客再上船东行。柳树绿满堤岸,青白色的浮萍在碧波中荡漾。一片又一片的麦子稻禾,一垄又一垄的高粱玉米,满目田园风光。巍峨的城垣纵横数里,古朴的风光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游船顺着河流向南拐去,来到藜光桥下,小路两旁极为僻静,岸边行人很少,古槐非常茂密。在浓郁的树荫覆盖下,河水倒映着四周景物,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

        在《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对杨柳湾做过这样的描述:“后海南岸一段河渠,到李广桥转弯处谓之‘杨柳湾’。北京市内河流,只此一段极像野外。河南有金氏花园后墙,土垣剥落,杂花野草丛生,衬着两岸杨柳和堤上所晒渔网,谁也看不出是城内风景的。”

        家住西城区辛勤胡同的蒋林先生实地考察认为,杨柳湾旧址应在后海小花园、航鑫园宾馆、羊房胡同东侧及柳荫街北侧这一带。杨柳湾是月牙河的一处水湾,因为杨柳成荫,环境僻静,所以叫“杨柳湾”。

        明明是六海相连,怎么又从德胜桥东边多了条流向太液池的月牙河呢?蒋林说:“明代中叶之后,随着什刹海上游水源逐年减少,以及农耕业的发展,什刹海水域面积逐年萎缩。朝廷为了解决皇宫用水问题,在德胜桥东侧挖了一条河渠。这条河渠沿着后海南岸向东,到李广桥后向南折,经过清水桥后调头向东,穿过三座桥后经响闸桥流入套河。然后再向南流,通过西步梁桥下的‘西涯闸’流入太液池。剩余的水则通过前海南沿的水闸进入前海。因为河渠形状犹如弯弯的月牙儿,所以叫‘月牙河’。月牙河也称‘御河’‘金沟河’。那年月,后海与前海是同一片水域,后海多少带有蓄水池的作用。前海的水多了,才能流向后海。也因为这个缘故,才有‘银锭桥头水倒流’的奇观。”

        在蒋先生的印象中,贴着后海岸边曾有个形状修长的水塘。水塘西侧较为狭窄,东侧则呈现着椭圆的形状。夏秋时节,京城百姓经常慕名前来,或乘船游玩,或乘凉闲谈。水塘东边就是《老北京的生活》中提到的“金氏花园”。

        “金氏花园”又称“庆王府花园”“金家花园”,民国以后庆亲王奕劻的后人把花园卖给天主教会后为天主教修道院,以后改建成了怀仁医院,1949年以后曾一度为李广桥医院所在地。“金氏花园”南墙外有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这座桥是明弘治年间大宦官李广出资兴建,故称“李广桥”“李公桥”。1949年后什刹海水系整治,月牙河变成了暗河,李广桥也拆除了,南面的河道成了胡同。因为有李广桥的缘故,这里被叫成了李广桥南街和李广桥东街。到了1964年时李广桥南街改成了柳荫街,李广桥东街并入后海南沿。水塘被填埋后西侧改建成了后海小花园,东侧为航鑫园宾馆占用。李广桥畔当年是杨柳湾的重要区域,古人曾感慨:“明湖滉漾,大似江南水国,每过其地,辄令人起秋风莼鲈之思。”风光之优美可想而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