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不应只是学校藏品的“储物间”

        作者:金婉霞2019-05-15 00:18:40 来源:收藏快报

        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藏全国最大齿鲸标本——总长18.4米、重约60吨的抹香鲸标本

        近年来,随着文博产业的走红,校园内也刮起一股博物馆兴建的热潮。我国的校园博物馆总数至少有450座。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每年冷清的参观人数——平均每馆的年观众量仅为五万人。

        难道高校博物馆只是高校历史藏品的“储物间”吗?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做大影响力?在近日召开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多位博物馆专家表示,各个高校博物馆其实是个科学文化的大宝库,其学术气质更是“无与伦比”,关键要发挥特色,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

        仔细盘一盘,高校里的宝藏可真是不少: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里有一条长达18.4米的抹香鲸标本;华东政法大学则收藏了“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侦查工具;东华大学的学校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综合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展品都是各所大学的学术积淀。

        它们虽隐身于“象牙塔”里,规模和影响力有限,但“象牙塔”也恰是它最大的特色,这里自带一种学术气质。

        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动情地说:“这里有着对学术忠诚与热爱的氛围,有着丰富的学科资源。这里会是观众们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之一。”

        要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高校博物馆还需主动作为。

        安来顺指出,融入博物馆所在的社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升影响力方法。他举例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校博物馆就通过举办当地原住民语言博览会成功切入社区,发挥了影响力。如今这一博览会的历史已经超过了15年。而眼下,70%以上的国内高校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临展数不足三个。

        如果能让展品服务于科学发展那就更好了。在美国高校博物馆工作了40年的吉尔·哈茨说,她所在博物馆和大学之间已形成紧密合作,无论是历史、天文还是科学,各学科老师都会来借展品去授课。这背后是博物馆管理思维的转变。“过去,我最讨厌的就是教授们来借展品,因这可能会破坏展品。过去,我们以展品为本,现在一定要以人为本。”她说。

        眼下,各类公共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展览越来越丰富。与它们相比,高校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性,并可以从专业性上对公共博物馆进行补充和扩张。

        “观众能从公共博物馆获得更多的是历史知识,而高校博物馆里则有更多的今天和明天。”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说,因为高校往往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他的观点得到了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郑奕的认同。她认为,如果能与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联动,高校博物馆更有优势讲好现当代故事。“在香港中文大学,由专业师资力量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们会提出各种展览建议,学校甚至还在尝试学生策展人、老师策展人等制度。”郑奕说。这些做法和经验既服务于学校发展,又有利于讲好最新的学术成果故事,非常值得学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