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核心 应时而变

        作者:王焕2019-08-25 15:02: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为生活的艺术,传统手工艺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分工带来不同的审美风尚,传统手工艺史实际上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自农耕时代起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技能的传统手工艺,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当代审美取向的转变,是每一个手工艺人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自古以来,传统手工艺植根于民间社会。民间手工艺人的审美趣味和技艺传承受文化传统的约束,手工艺的生产一直遵循注重“纯手工”的特性,对新鲜事物以及不同理念的文化接受能力比较差,甚至有些传统手工艺人排斥一切现代设备,固守在传统的框架内故步自封,产品没有任何新意,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北京工艺美术为例,目前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多达43种民俗手工艺品。其中,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于失传的北京传统手工艺项目有:北京宫毯、宫灯、绢花、京绣、灯彩、盘金毯、戏装等品类。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产品老化,更新换代能力跟不上时尚变化,民众需求快速消失,造成产品积压,行业生存艰难。许多人痛感泥古的尴尬,也在努力地变化,但有些手工艺在变化的同时却险些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在刺绣领域,各个绣种的文化特质在逐渐消失,技艺和艺术特色在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在其他诸如木雕、剪纸等手工艺领域也同样存在。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继承不是守旧,创新也不是盲目的、颠覆式的改造。传统手工艺的出路既不应该是“沉迷仿古”,更不应该是“妄自出新”。传统手工艺复兴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进入当代社会,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作品。传统手工艺对现在和未来应该是开放的,我们既不能完全死抱着传统不放,也不能在变化中不假思索地丢失其核心技艺。如果一项手工技艺没有保住核心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属性就会发生改变,也就相当于丢失了其最有价值的文化基因。对任何一门传统手工艺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核心技艺,在时代的变化中总有其相对稳定的因素存在,否则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也没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守住核心技艺,应时代要求而变,是传统手工艺面向当代审美取向自我转化的一个必经之路。

        随着人类对现代工业文明体验与认识程度的提高,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力对人的劳动替代程度逐渐加深,“纯手工”不再是衡量手工艺精巧程度的唯一标准。传统手工艺离不开工具的使用,手工之巧,在于对工具的巧妙利用,而不是对现代科技的排斥。比如电窑的改进实现了窑内温度可控性,提高了陶瓷品质的稳定性;玉器手艺人更愿意使用电动刻刀而不再使用过去的水凳。

        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工巧时宜必然要有新的标准。“好的手工艺”必然是从众多同行工艺中脱颖而出的精品,是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也是宽容开放、多元化、大众化、平民化的,传统手工艺立身其中就必然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审美趋向是面向大众的,而大众文化也是分成了不同的群体,从而也就出现了面向不同群体的手工艺品,从生活日用品到奢侈品再到博物馆藏展览品,无不体现了传统手工艺重返当代生活的理念,其实用功能关联着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6(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