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流金”讲述七十载光辉岁月

        作者:张亚萌2019-10-12 09:44: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疆人物(中国画) 黄胄
        中国国家画院藏

          陈佩秋的《竹林清漓》 、程十发的《阆苑长春》 、关山月的《满目青山夕照明》 、何海霞的《太行山》 、黄永玉的《秋意》 、赵无极的《无题》 、周思聪的《曹雪芹先生荒郊著书图》 ……68件难得一见的中国国家画院院藏作品,于9月30日至10月7日在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 《中国美术报》社、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共同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翰墨流金——中国国家画院经典美术作品展”上“晒画” 。

          这次展出的馆藏作品是从中国国家画院5000余件院藏作品中遴选展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可以看到在近40载岁月中,中国国家画院于作品收藏方面付出的心血。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张士军介绍,作为中国重要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中国国家画院始终把贴近时代脉搏、创造时代艺术、表达中国精神、创立中国标准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由此也确定了其收藏的基本定位:“面向现代,鉴藏古今” 。

          本次“翰墨流金”展览除了馆藏精品外,集中展出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公共艺术等经典美术作品120余幅(件) ,清晰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汇集了已故艺术大家、 70岁以上在世著名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在职和部分退休研究员的一系列作品。此展既是对中国美术70年来发展历程的梳理,同时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深情献礼。

          “翰墨流金”分为三部分,展览第一板块“建立人民的新文艺”中,李可染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黄胄的《新疆人物》 、蒋兆和的《太白迎春》等作品,将我们带回了20世纪那个火热的年代。那时,一群怀着“艺术救国”理想步入新中国的艺术家在“建设人民的新文艺”的感召下,走向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让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以手中的画笔讴歌着新中国焕然一新的面貌。

          “面向现代的眼光”板块则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承前启后、不断进取的艺术家身上。这一阶段,文艺界伴随着改革开放迎来了思想的解放,更为开阔的艺术创作环境也激发了艺术家空前的创作热情。李宝林的《祁连风骨》 、李少文的《山鬼图》 、卢坤峰的《育雏图》等作品即展现了这样的创作面貌。不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不论是挖掘传统还是开拓创新,他们在多元的道路上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并将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诠释着中国美术在新阶段的新追求。而“走向新时代”板块展现了处在崭新的时代下的中国美术家是如何承接中华传统文明和20世纪以来的新传统,又是如何在全球语境下进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创新的。

          70年来,中国美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前行,焕发着勃勃生机。秉承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奠定的现实主义艺术追求方向,一大批美术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以手中的画笔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创作出了一幅幅、一件件饱含时代特征的佳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磨难和奋进之后,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更加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与世界的密切交往中,中国美术坚定了自身的价值立场,同时也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

          “现代”与“古今”的交汇,为中国国家画院提供了一个参照,使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为此,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以中国美术史的眼光在立足现代的基础上,逐步向古今两端扩展,最终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美术史收藏体系。展览让艺术家用作品进行时空的对话——在这跌宕起伏的70年中,中国美术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8(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