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它面对着的现实

        作者:柴选2020-04-16 06:27: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柴选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

          作为从业20多年的摄影专业媒体编辑,这次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为一项报道任务出差近两月,第一次直接面对重大新闻现场,第一次与新闻摄影界同行一起战斗,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等“红区” ,第一次尝试拍摄主题视频素材……每天出入的场合、经历的事情、见到的人、听到的话,都给我以更多的感受、感动和感想。正如现实生活的丰富让自己有些应接不暇一样,在武汉的疫情逐渐好转、生活渐渐向着正常方向并轨的时候,回望这段时间的经历和见闻,我个人的想法是: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有时候摄影仍然略显乏力。

          如何通过影像映射个体命运在疫情中的起伏与变化,如何将公众的思考与情感通过摄影画面传达出来,是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深度的思考,也需要巧妙的介入,更需要有着持之以恒的系统观察。

          照片只不过是时空的碎片,即使加了事件的背景,即使有了环境、衣装和面容上的战“疫”印痕等,依然不足以全景式地让“白衣执甲”的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完整留存。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摄影的传播功能应该得以更客观的认知——这也是许多媒体平台更多侧重于视频报道、融媒体产品等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的发达,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后真相时代” 。相对于全部的事实,人们更喜欢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个人认知的角度对接受的信息进行重新包装,隐蔽性地设置观点性议题,由此放大和强化某种情绪或偏见。抗击疫情期间引发争议的一些照片,恰恰就是在迎合公众情绪方面钻了空子,才能取得快速传播,但其于事实的影响却是反向的。

          图像本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影响摄影者探求真相的信心。每一个画面可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大数据时代的众多画面拼合起来的信息,足够让我们更为逼近真相。像近来颇受关注的一些深度调查报道一样,当下的静态摄影无论面对疫情还是其他题材,都不应该只告诉人们“是什么” ,而应该通过其语言的独特结构,来体现出摄影者看到并传达出来的“为什么” 。如此,摄影的价值方能在信息轰炸中显现出静默而沉重的力量,产生凝视之外的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0(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2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