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影像与记忆中的4.2万多次感动——记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

        作者:柴选2020-04-16 06:30:24 来源:中国艺术报

        3月9日,翌日休舱的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夜值守的一位医护人员正在值班间隙休息。柴选 摄

        3月31日,武汉某酒店外,来自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鄂医疗队百余名队员即将踏上归程。他们感谢了一大圈武汉同行、武汉人民、酒店服务员和志愿者等之后集体喊出“谢谢摄影师” 。此时,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的5位队员(李舸、刘宇、柴选、曹旭、陈黎明)正在现场各自忙碌着,这也是小分队在武汉近两个月时间里,为数不多地在同一新闻现场出现。

        湘雅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小分队拍过的诸多援鄂医疗队队员一样,与小分队队员结下深厚的战斗友谊:治愈患者出院,医护人员生日,庆“三八”妇女节,负责的病区清舱,甚至他们关照的流浪狗生产……都会通知小分队去采访拍摄。在即将分别的时侯,小分队受邀来到他们的驻地,再次定格下每一张可爱可敬的面孔,记录下他们打扫干净的房间、留在桌子上的感谢信……

        关注这样的群体,定格这样的细节,用视觉语言将见闻和感受收入镜头,留下记忆,是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的职责,更是赶赴武汉近两个月以来的工作常态。

        小分队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安排下,在中国文联党组关怀、中国摄协分党组大力支持下,在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文联等协助下,整合力量、集结队伍,完成了为全国援鄂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摄影工程,并从多个方面展开抗击疫情的主题报道。2月20日抵达武汉后,小分队很快便迎来人民画报社4位专职摄影记者、湖北和河南两省摄影志愿者小分队等“友军” ,得到《人民日报》 、新华社、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日报》 、中国新闻社等诸多媒体新闻摄影记者,部分医疗队随队记者和宣传工作者等的积极响应,组成一支近百人的摄影队,随后制定标准、规范流程、明确职责、应拍尽拍,通过紧张高效的努力,利用宝贵时机将全国各地援鄂的4.2万余名医疗几乎全部定格,将“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4 . 2万余个英雄形象永远留存在共和国的影像史册上,烙刻在更多中国人心中。

        作为中国摄影史上首创、世界摄影史上罕见的一次集体行动,为4.2万余人拍摄肖像的重大工程,不仅让参与其中的摄影工作者见识了4.2万余张可爱可敬的面孔,听到了4.2万多个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感受到4.2万多份心灵共鸣的信任,更经历和收获了4.2万余次情真意切的感动。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这样的主题摄影记录,既为疫情防控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氛围,更成为饱含人间真情的视觉抒写和充满人性光辉的艺术创作。

        工作中,摄影队员一直明确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绝不影响病区的正常救治和护理;二是绝不影响医疗队员的安全和休息。力争让医疗队员等候的时间少一些,摘下口罩的瞬间短一点儿,在镜头前展现的真情多一些,无论定格伤痕累累的面孔,还是撷取摘下口罩的笑容,加上讲出疫情结束后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儿,被医护人员亲切称作“师傅”的摄影师努力做到严控流程、恪守标准、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大家与医护人员简单的沟通交流,不仅获得了更多丰富感人的信息,而且对看似平凡的白衣天使生出更多敬意。

        在定点医院,在医疗队驻地,面对白衣天使,面对战“疫”英雄,面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摄影队员坚持绝不为了摄影而摄影,而是更多地思考以相机为媒介,与被摄者交心,更加细致地描绘逆行者的精神风貌,更加饱满地抒写医疗队员的质朴情感,更加全面地记录抗疫行动的伟大壮举,让医疗队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就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认为,这正是摄影“培根铸魂”的价值所在。

        看似枯躁的日复一日的“照相”式劳作,却因为众多摄影师暗中“较劲儿” ,因为在坚持标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因为专业追求造就的极致要求,不仅形成了援鄂医疗队员的影像档案,而且引出诸多值得关注和可深挖的新闻线索。在肖像拍摄之余为医疗队员拍合影、录视频是常态,原本作为识别之用的医护人员签名,也在摄影队员策划下做成了代表不同医疗队形象的“艺术品” 。一张张带勒痕的面庞,一双双坚毅的眼睛,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数万幅不加修饰的医护人员肖像,蔚为大观,集结成为举国上下携手战“疫”最真实的写照。而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摄影师,时过境迁之后再一次重温那富于仪式感的画面,通过一个个熟悉的姓名搜索到更多事迹报道,更能感受到大家共同为湖北“拼过命”的价值所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秋钰医生说,希望这次拍摄能够为抗击疫情留下点什么,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思考。在很多医疗队员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摄影行动。在武汉的两三个月期间,这样的交流和释放是从没遇到的,也是最需要的。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医生说,这种拍摄,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疗方式。让李舸和摄影队员感到欣慰的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和相机、手机已经不再是陌生人和冰冷的设备了。有不少医护人员加了我们的微信,希望早一点看到照片。 ”

        参与肖像拍摄工程的摄影队员还出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新闻现场:定点医院重症病房,方舱医院清舱,隔离病房、火车站等场所消杀,离汉通道解封的火车站,武汉的大街小巷和社区内外……大家从与更多武汉市民的深入交流中,从社区管理、志愿服务等细微之处,来见证这个城市的英雄传统,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气质,更为鲜活真实地反映携手战“疫”的经历和感触。

        这项覆盖所有援鄂医疗队员的摄影工程从一启动就备受关注:登上全国各地街头大屏的“最美逆行者”海报、各报刊网站连续刊发介绍医疗队员的专题报道、各地推出以援鄂白衣天使为主人公的相关出版物,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日报》 、中新社、 《人民画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艺术报》 《湖北日报》《陕西日报》 、湖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平台的动态报道等,让摄影队的阶段性成果得以即时展示,更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和精神得到更好传颂。李舸拍摄的《你是我最牵挂的人》系列专题通过全网传播,反响良好,更多摄影队员供职的媒体延展进行深度传播,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撰写的“武汉手记”系列文章,在自媒体平台影响甚远……这些肖像照片不仅成为不少援鄂医疗队员的形象代言,更成为战“疫”精神的图像注解。不少摄影队员谋划更多的深度传播,将英雄肖像汇成时代长卷,谱写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影像战歌,让英雄的名字与形象一起镌刻在战“疫”丰碑上。

        许多被摄者和摄影队员都没有想到,通过高效有序的集体努力,这支能战斗肯吃苦的摄影队伍在战“疫”的洪流中,完成了一项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工程,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抗击疫情的战斗绘制了满含深情的英雄画卷。

        李舸认为,这项摄影工程既可以通过深度介入历史和干预现实来彰显摄影以图证史的社会功能,又能作为有重量的精神行动,以人文立场去建构信仰体系。他说,肖像摄影不仅具备影像特性,同时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内涵,让看似简单平常的形式附载多重信息,让观者与被摄者的对视承载多维不可视的情感。抗疫一线医疗队员的形象远不止那些汗水和勒痕,他们的情感表达也绝不是摘下口罩的笑容和伸出“V形”的手指,摄影师要考量的应是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向度,这或许才是让肖像成为社会视觉档案的内在驱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1(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