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怀念是多年后想起依然会隐隐作痛

        作者:唐永明 2020-04-21 06:19:38 来源:美术报

        陈逸飞 春意(周庄) 150×100cm 布面油画 1995年

        如此高深的艺术造诣,如此多元的涉猎,如此敏锐的先觉,如果他健在,说不定到如今能够造就艺术界的一个阿里巴巴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大地披上了一层新绿,烦人的柳絮无处不在,挥之不去,像极了一个个轻轻游荡的幽魂。

        上周突然从朋友圈看见一篇怀念陈逸飞的微信,才知道,2020年4月10日,已经是陈逸飞故去15周年了。正逢清明刚过,对于先人的思念,感伤犹在,于是多多少少也勾起了对曾经崇敬的偶像些许怀念。淡淡的,犹如品着一杯明前的龙井茶。

        一晃居然已经走了15年,如果他还活着,如今也才不过74岁。齐白石83岁还在生孩子,93岁还闹着要再婚。74岁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样的年龄无疑正是艺术壮年而臻至老辣成熟,或到达自由幻境之际。按他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正如他自诩的“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是的,陈逸飞无疑是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了一个文化名流、一个标杆。如此高深的艺术造诣,如此多元的涉猎,如此敏锐的先觉,如果他健在,说不定到如今能够造就艺术界的一个阿里巴巴也未尝不可。

        我对陈逸飞的了解首先是来源于他的油画,抛开他的成名作《黄河颂》、《攻占总统府》不说,一系列描绘民国仕女及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名媛女眷,锦衣华服、神情慵懒,喜欢得不得了。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和物体边缘线的处理,不突兀、不做作、不僵硬,在冷暖色交融中柔和而坚定,是一种视觉享受,在日后的创作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他的影响。他被称为浪漫写实主义,那种唯美中带着静谧,娴逸中带着优雅的画面和人物情绪,可以说,自他之前,不太有人将这样的画面呈现给中国的观众。在他创造性的语言里,流露出对于市场的了解与人性的洞悉,使他脱颖于在当时并不发达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成为宠儿。1991年,他根据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37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当代油画家油画作品的拍卖最高价。及至后来,其《玉堂春暖》在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当代艺术夜场”以1800万元起拍,1.3亿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495亿元成交,可惜他自己无法看到了。

        他描绘的许多在深色背景映衬下的音乐家肖像,来自于对纯正的欧洲古典油画的透彻理解与掌控,对于光的运用独树一帜,在苏派略带粗犷的风格大行其道的其时,这样细腻柔美的画风,无疑为我们打开了写实绘画的一扇窗,从中望出去,阳光灿烂,温暖舒适。难怪美国的《艺术新闻》杂志曾经评价其“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陈逸飞与周庄有着不解之缘。“周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这是他的感受。深深沉醉于周庄的他,画了许多表现水乡优美的风景画,让当时还非常闭塞朴素的江南小镇——周庄,逐渐为世人所知晓。他曾经创作一幅《故乡的回忆》,以著名的周庄双桥为背景,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以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名字命名的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被哈默用高价购藏。同年11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顿时声名鹊起。一个地方因为一个人的绘画作品而广为人所知,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并不多见。

        但陈逸飞真正令人尊敬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贪恋这很不容易取得的成就,从一个成功的画家,转而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在通往“视觉艺术家”的路上踽踽独行。按上海人的说法就是“老有腔调”,这基本是对一个男人有品位有范儿的、非专业属性的高度评价。

        画画,设计服装,成立自己的品牌,拍电影,办视觉杂志等等,这其中,拍电影最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陈逸飞拍过的电影有《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理发师》是逝世后其他人协助拍完的;《海上旧梦》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艺术影片,第一次拍电影,对一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很不容易;到1995年,他拍摄了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此时已渐入佳境,影片完美地展现了旧上海的质感,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一个学美术出身的导演,其拍摄的电影画面总是带有独特的形式美感,这一点是其他导演所不具备的。

        《理发师》虽然是他完成了一大半的作品,但应该是陈逸飞影响比较大的一本影片,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历尽波折的爱情故事,时代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展现了带有其风格的独特魅力。有评论称其为:是多年难得一见的极具艺术品位的战争爱情大片。

        片尾有一段陈逸飞现场指挥拍摄的镜头,是后继者对他的一种致敬。其中有他对采访记者说:“希望喜欢我艺术的人记得我曾经拍过一部电影《理发师》。”看了不禁让人唏嘘感慨。当时,身患多年肝硬化病痛的陈逸飞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壮志未酬,斯人已去,所有的追求烟消云散,人世间充满着这样的无奈与遗憾。生命的消失,能让活着的人短暂地顿悟人生,而时间一长,也就渐渐忘却了。

        我曾经专程去过《理发师》的取景拍摄地,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宁海前童,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石墙黛瓦、小桥流水,展现出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香的乡村画卷,宁静、悠远,有故事,一看就是画画之人非常喜爱的地方,处处是景,难怪陈逸飞会钟情于此来拍《理发师》。

        偶尔会有这样的念头冒出来,人的一生,需不需要有这样极致的多元追求,尤其是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的人,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艰难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有些人小富即安,却一直安逸地过着自己驾轻就熟的生活,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人生的试卷上填上“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概率不会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4(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