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睡眠”的当代审视与思考——“沉睡者的抵抗”即将呈展

        作者:高凯2020-04-26 07:51:56 来源:网络

        UCCA沙丘美术馆将呈现展览“沉睡者的抵抗”将于4月30日呈展,作为2020年UCCA首个展览,本次群展延续UCCA沙丘美术馆对国内外新锐艺术家的关注,对人类睡眠的意义及其延伸议题展开探讨。

        记者在其先期的“云导展”中看到,该展览以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类睡眠机制的冲突为出发点,通过常羽辰、费亦宁、李爽、安娜·蒙特尔、凯蒂·帕特森、沈凌昊、叶兆丰、张可睿、张如怡和泽拓,共计10位艺术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媒介表达,衍生触及并探讨了时间、意识、梦境、死亡、能源、资本、劳作等丰富议题。

        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秋韵策划,大部分艺术家受邀根据UCCA沙丘美术馆独特的空间与自然环境创作了场域特定作品。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李虎和黄文菁主持设计,距北京约300公里,隐于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内的沙丘之下。

        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消费主义的扩张、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社会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的信息生产和流通进一步将人类主体无缝嵌入了24/7式的系统运行机制之中。这摧毁了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节奏,继而冲击了人们经验与感知的边界——白天与夜晚、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密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当信息、图像、商品变得随手可得,人们似乎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获得了主动掌控的满足感。正是在这种满足感的驱使下,人类愈发依赖和沉浸在这永动的、精密的、高度经济化的社会机器中无法自拔,令获得的“主动”变成了新的“被动”。

        艺术家们以此为切入点,将人类最古老和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一“睡眠”置于当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通过绘画、装置、影像、声音等媒介对睡眠的意涵与隐喻展开探讨,并衍生触及多个议题。展览为反思当代生活,探究新自由主义模式及全球化的影响打开了新的视角。此外,在2020年这寂静的春天,一切骤然陷入停顿,许多人以不菲的代价意外获得了体味睡眠所隐含的丰富意义的契机:休眠的城市,无眠的焦灼,永眠的生命。沉睡者与觉醒者,顺从者与抵抗者,互相渗透,无限接近……

        本次展览在呼应UCCA沙丘美术馆贴近自然的慢节奏属性的同时,在观看作品动线的设置上也与睡眠的主题形成呼应,依照自然睡眠的过程:从进入睡眠——梦境——延展的顺序依次呈现10位艺术家的作品,亦鼓励观众参与解读,将不同个体体验与认知纳入共同营造的梦境之中,从而激发对睡眠及其衍生议题的深入探讨。

        泽拓通过重新编织回忆片段与日常意象,构建起如梦似幻的超现实风景。

        沈凌昊从旧日梦魇取材,运用感光材料的特性,以绵延的文字具象化了转瞬即逝的记忆。

        安娜·蒙特尔受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睡眠与疗愈仪式的启发,将展厅转化为缥缈入圣的海边庇护所。

        自从电灯夺走了太阳对昼夜的掌控,科技成为现代的新神。费亦宁创作了一则关于清洁能源与政治博弈的“后真相时代”动画寓言。

        而凯蒂·帕特森将太阳系众行星的“一天”浓缩于9面时钟上,提醒观者“24小时”也不过是仅适用于地球的人造概念。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深入,李爽影像中的“跨国恋情”在义乌日以继夜的世界工厂酝酿并无疾而终;叶兆丰笔下疲倦的无名之辈在奔忙间隙跌入无妄的沉睡;张如怡仿佛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造物的“炼金术士”,形塑观看与被观看的双重嵌套。常羽辰认为“最私密的最公共,最脆弱的最激进”,她以个人经验映射普世主题,在无常中祭奠永恒。最终,张可睿为平凡梦境雕凿了易朽的纪念碑——睡眠,既是我们对死亡的短暂预演,也是觉醒与重生的前奏。

        “沉睡者的抵抗”将于2020年4月30日至9月6日呈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