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在践行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引领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

        作者:admin2020-05-29 07:03:07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编者按】2020年注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不仅因为我们正众志成城经历着抗疫、防疫的战斗,还因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5月21日、22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于“非常”时期拉开帷幕的两会,对社会各界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文艺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在2020年关注着什么,又对接下来的工作有着怎样的展望?围绕这一主题,部分代表委员接受了本报专访。


        《中国美术报》:今年是很特殊的年份,在举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一起经受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您觉得文艺如何能够更好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目标?

        许江:文艺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建设方式,有时会化为无形,可以构筑人的内在精神。面对疫情,面对一系列管控措施,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疫情带来的心理震荡与混乱。一方面,人们对于疫情是非理性的过度重视又或是无视;另一方面,人们信谣、传谣,丧失了公共理性和原有的爱心。人们内在的精神还需要磨练、心灵的境界还需要提升,因此今年两会我的一个提案主题就是呼吁加强社区美育。

        社区美育系统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开展:线下美育就是借助现有的文化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开设一些优质课程,如陶艺、书法、音乐等。发挥艺术家,特别是艺术名家对社区美育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社区里如果有像沙孟海那样的书法家,学习书法就会蔚然成风;社区里如有音乐家,成立乐队也就有了条件。线上美育是将线下的优秀课程内容和教学成果,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展示,还可以经常举办音乐会或线上展览,让社区成员通过观摩、欣赏培养一个好的生活情趣、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社区美育是破解社会问题的有效渠道,当务之急是要少说空话,重在实干。


        《中国美术报》:国美创办人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代宗教”,主张美育引领生活。是否可以把您提出的推行“社区美育”视为进一步发挥文艺的社会引领作用,开拓“美育代宗教”的具体实现路径?

        许江: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之初叫国立艺术院,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组织大纲》中提出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我认为如果真正实现了国美的创办宗旨,将能够有利于缓解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可以说这就是文艺的力量。


        《中国美术报》:您认为文艺应该如何起到教化人伦、敦风化俗的功能?

        许江:文艺首先要用真诚打动人。我们这个时代太幸福了,容易让人失去真诚。当下,我们的很多追求是根据需要来,我们首先想实现的往往不是最有价值的,而是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最深沉、最真诚的。新冠肺炎疫情重新点燃了我们对于真诚的需求,重新开启了我们的感受力。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死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医务工作者的平凡和英勇,让我们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残酷和美丽,也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重新拥有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个力量,真正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创作之中,就能够产生杰作。

        我每天都在画葵,但内心始终被疫情牵动着,这种牵挂就把现实主义的魔力传递到了手上,并在绘画里反映出来。我创作了题目为《碧血丹青众志成城》的作品,同样还是以葵为表现主题,但是这幅作品里的葵彼此支撑像挽起了一座壁垒,传递着一种坚强、一种力量、一种高度。我们希望同学能够感受到这种精神,我觉得艺术最根本的就是要教给孩子最根本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的表现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去培养、去拥有,但是这种感受不能麻木,应该怀抱这种感动。


        《中国美术报》:当下,美术改革、艺术改革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您认为艺术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许江:我觉得中国艺术界应该团结起来,建构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道路、自主体系,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艺术院校无论是在学校规模、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上都已经超越了国外院校。

        我一直强调东方研究,东方研究不仅仅是指中国研究。东方的传统思想,以及中国广博的现实资源,都为我们的东方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美术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美术院校、艺术院校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树立起中国文化自信的标杆?

        许江:现在能渐渐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自信,但光有自信是不够,还要有自主的意识,要有自觉的精神,要有自强的行为,要有自立的成果,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坚持,教育还得继续,教育永远是现在时。


        《中国美术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美术学院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许江: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纤维艺术国际双年展”“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等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展览。我们还举办了“最前线”系列展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基层、关注时代,鼓励师生投身基层,亲身感受当下农村和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此外,还有正在展出的“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览”。

        2013年,“最前线”系列活动启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杭州人民大会堂市民广场前举行的“与时代同行”大型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亲自为我们学校各支下基层采风队伍授旗。这是浙江美术史上最大规模的基层采风活动,200名画家分赴浙江省“十二五”规划蓝图上最有代表性的12个创作点,用文艺创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第二回“最前线”下乡采风活动的主题是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提出的“五水共治”。四千名学生走进水乡,为十万河长画像,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青山绿水和动人事迹。

        贴近社会、面对现实进行艺术教学和创作,通过展览让人们不仅了解今天的乡村,也了解每个人当下的使命,我们将这种展览称为学校的“公拳”,是很有力量的。铸金练课、教学相长,是我们的“母拳”。“公拳”和“母拳”联合起来就是我们学校独特的国美拳谱。


        《中国美术报》:疫情期间,中国美术学院积极推动线上教学,为教学改革寻找到了哪些突破点?

        许江:我们的线上教学主要有两个大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经受了疫情的磨砺,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作业都围绕着防疫主题展开,拥有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就是线上教学的方法产生了变化,师生对教学场景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线上教学有众多优势:第一,内容很丰富,线上教学无所不包;第二,授课方式更加直接,老师需要在线上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示范;第三,居家学习带来了独立学习的空间,学生趋向于创作系列作品,这种独立的思考、系列化的研究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5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