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策划与馆藏研究如何更好互动

        作者:施晓琴2020-07-26 07:43: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用心设计,讲好展览故事

        对于面向公众的美术馆、博物馆来说,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如何通过有限的展览形式和空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观众真正有获得感,尤其是如何拉近公众与具有历史年代感的文物之间的距离,是值得不断讨论的话题,也是展览公共性、教育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

        严格围绕美术馆的功能和历史责任来进行策展思考是央美美术馆的原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表示,目前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展览,既需要大家名作的展览展示,更需要一些基础知识型展览,尤其是有知识梳理的历史性陈列。这种展览要能够提供给观众一个欣赏艺术的角度,为观众描绘艺术的轮廓,引导观众去走近作品、理解作品。“这样的展览才会实质性地推动相关领域艺术欣赏的进步,真正的延续传统的传承,才能真正避免观众在展厅中的不知所措、面对作品时的大脑空白。”他认为,观众进入美术馆是有需求的,有对于艺术知识的渴望,因此,站在公众美育知识深层传播的角度,为观众讲好作品故事十分有必要。

        为了做成一个值得不断观看、留住观众的好展览,两个展览在具体实施细节上也可谓花尽了心思。作为一个线上展,“古意的生成”策展团队在深入认识到线上展览自身特性和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既十分难得地等比呈现了古画的清晰原貌,使画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被放大看清,又专门设计了对于作品可以细细品味的3个按钮——“详情页”“画心”“语音解读”。在“详情页”内,主办方提供了画面上所有题跋、印鉴的局部图片和释文解读,这是即使线下展览也难以提供的资料,也是央美美术馆首次呈现。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除了作品的内容解读、作者的简介外,还写明了作品的出版记录和相关拓展研究。尤其是作品的拓展研究板块,一方面对于画作题材内涵、以往研究成果、同类型绘画进行解读和呈现,另一方面更针对画作的流传信息进行研究,披露了很多最新的研究进展,使得观众能了解到关于作品目前最新、最完整的研究成果。

        这种巧思在国博“妙合神形”的展览现场也有呈现。例如,结合展出的画作,主办方精心搭配了一些相关的明清文物同时展出,这些文物也是国博的馆藏,或与画作相关,或与时代契合,希望通过这种更直观的对照,使观众看到作品和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作品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依托学术,活化馆藏精品

        目前,活化典藏,让更多的经典之作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已成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重点工作。因此,面对库房里数量庞大的文物,如何挖掘合适的主题策划成展览,又如何通过一个好的展览策划来推进馆藏的研究与建设,是当下美术馆人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李垚辰认为,做好馆藏展览和研究有3个关键点:正确的历史态度、专业的学术态度;思考观众的需求和学术问题、藏品的交叉点;美术馆自身的学术特点与馆藏序列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也表示,举办一次展览能够让观众想到什么,促成他想去干什么,是策展构思最重要的前提。

        国家博物馆拥有明清肖像画馆藏近千件,这次展览展出了其中的50余件,皆为沉睡库房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这次展览作为一个开端,既向观众展示了国博的书画藏品,也引领着当下大众的审美,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精神。”刘万鸣说,把馆藏精品文物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培养对文物珍惜的心态,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和文物的进一步收藏。他告诉记者,现在也有不少民间收藏者愿意把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国家,这与近年来国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不断推出这样高质量的展览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筹备藏品展也是推动馆藏研究特别好的方式,并十分有效。“美术馆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件藏品的管理和研究都是独立的,只有当筹备展览项目的时候,藏品汇总到一块,大家才会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看待这些藏品,就很明显能够发现某些藏品在研究上的薄弱,以及藏品收藏当中的缺环。比如,这次‘古意的生成’展览,通过我们细致的筹备,新补充了多幅作品的鉴藏印鉴,还搜集了历史上对于作品的相关研究资料。而通过对作品流传经历的考证,也丰富了多件作品的研究,尤其是袁江的《十二通景条屏》,通过进一步研究其收藏者薛满生,而促成了对此幅作品研究的重大推进。”李垚辰认为,馆藏品的研究和展览是一个相互支撑和反哺的关系。通过不断地进行有计划的、有主线的馆藏展览,可以有效推动藏品的研究开展,同时通过展览研究的开展,可以推动藏品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推动收藏,将馆藏序列建设得更为完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5(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