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未来的山水对话

        作者:刘明杉2020-09-01 06:47: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春雪(国画) 吴冠中

        水墨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与油画、版画、水彩等相比,它并不纯粹是一个画种的概念,既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水墨艺术在变革探索中快速发展,这其中既有题材的不断拓展,也有艺术语言的不断出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立足传统,面对生活,真正实现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换,从理论家到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人修建城市往往从风水格局入手,将城市设在大型生态系统之中,形成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之间和谐共融的格局,这是古人营造城市的基本理念。中国历代都有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结合的风景线,这些揽胜名景是文人墨客作诗吟诵和描摹入画的表现对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崇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般极致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并将其作为内心追求的精神归宿,这是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这类作品体现了天人合德、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观,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之间和谐共生的写照。古代画家用笔墨营造出荒寒简远的意境,通过画面表达自己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并将观者引入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人表现山水建筑题材的绘画形式有山水画和界画。传统山水画以自然山川为背景,借建筑和点缀的人物寻求精神慰藉,画面呈现闲逸、冷寂的审美意趣。界画因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以亭、台、楼、阁等建筑为主体,自然山水作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画风工整严谨。清代《芥子园画传》云:“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所绘建筑往往以真实的营造法式为蓝本进行创作,因记录下当时的城市生活成为学术价值很高的图像史料。界画分两类:一类是单幅形式,描绘单体型建筑,着重表现建筑的华美壮丽,具有仙山楼阁、神仙居所般的高古意境,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艺术投射,如元人夏永《滕王阁图》即为其中名品。另一类是长卷形式,描绘群体型建筑,多为当时城市生活的写照。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中各式建筑分布于长卷各处,有分散布局,也有相对集中布局。商铺、茶馆等在街道两边,所绘建筑井然有序,空间层次感强。

        清初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云:“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滋养画家的艺术土壤——自然与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因此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具有不可复制性。传统山水画和界画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题材内容以老庄思想为主旨,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山水画不仅是艺术家诠释自然和抒怀胸臆的表达手段,也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艺术家由于出生环境、写生环境以及对自然的领悟等不同,所创作的作品也各有千秋,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都可以体味到中国画的意境、格调和气韵,也能感受到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国画笔墨跟随时代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取向。

        近代艺术大家黄宾虹、傅抱石、关山月等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它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和与建筑相应的巨大尺幅,表现出新中国公共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新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现出它特有的人民性,形成了新中国艺术发展的新传统,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一些当代画家也相继创作出一些紧扣时代脉搏、抒发个人情感,打破传统绘画观的城市山水画。这种充满入世精神的审美意境,与传统山水建筑画追求世外桃源般高隐生活迥然不同。他们以当代城市建筑为表现主体,以山水自然作背景环境,创作出具有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现代形式感的城市山水画作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4(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