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教学方式是“画比话多”

        作者:高素娜2020-09-20 00:14: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烟雨漓江(国画) 68×272厘米 白雪石


        今年是我国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白雪石诞辰105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经过近一年筹备,于教师节当天推出“立象尽意——白雪石中国画作品展”,共展出其绘画作品137件,涵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类型,另有绘画草图若干。这些作品呈现了白雪石从早期入道时的花鸟,到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人物,再到年逾花甲之后广为人知的“桂林山水”系列。通过展览,观众不仅可以回顾白雪石的艺术人生及其在艺术史上的立体形象,体悟其艺术创作的成果与特点,也能窥见中国画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白雪石(1915—2011)原名白增锐,出生于北京的平民家庭。他在中学期间师从赵梦朱学习花鸟画,20岁时拜师梁树年学习山水画,1941年加入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并参加相关创作研讨活动,多次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山水花鸟画作品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中国画如何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曾引起美术界讨论,国画家们也进行大胆探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雪石积极参与变革中国画的艺术实践,深入生活、开展写生活动,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新面貌和农民生产劳动及新生活的优秀作品。70年代后,他多次到桂林写生,创作了大量以漓江烟雨、阳朔风景为题材的山水画,并为北京地区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创作大幅山水画,形成其清婉俊秀、气象明丽的山水画风格特征。

        除却艺术家的身份,白雪石亦是受人敬仰的良师。他先后在北京四十八中、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其教学态度严谨、循循善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白雪石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众多知名教授中非常出色的一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是学生们敬重的良师益友。他的学术品德、教学理念与方法,是学院学术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院的高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回忆,白雪石的素描、水粉、笔墨构图非常丰富,表现多样,他在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上课时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力求把自己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方法展现出来,“画面的疏密、深浅、颜色和笔墨都特别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雪石学生张夫也认为,白雪石是一个极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关爱有加。他的教学方式是“画比话多”,即把绘画的全过程清清楚楚地展现给学生,并没有一些玄虚的概念。“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白雪石先生当时在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我们国画。他在教学中会告诉我们:就是这样画,用这种画法好看,用这种颜色好看,用这样的构图好看。我印象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好看’,这就是我们跟他学习的标准。他教课非常具体,比如带我们到北京中山公园写生,画牡丹花,他会示范说:这根线要压住这根线,这根线画到这个位置上就要停下来,留出空间,给那根线让路。同时他也非常爱护学生,如带我们到桂林写生时,夏天怕我们中暑,他会选择在大榕树底下或者竹林底下进行。他还非常慷慨,我们班20多位学生,他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原作拿来让我们临摹,而且每人一幅,之后同学们再相互交换。虽然这些作品会罩上一层薄膜,但一学期下来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因为大家太珍惜这样的机会了,每个人都是如饥似渴地去揣摩、临摹,每幅作品都不想落下。白先生对他的作品破损却并不在意,反而非常开心,因为他觉得作品派上了用场,学生们喜欢。”在张夫也看来,作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一面旗帜,白雪石虽然接受的是非常传统的美术教育,但他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和禁锢,他不断探索将西画中的焦点透视、设色、造型等与中国画相结合,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创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终生受用”。

        “我特别有幸能在白雪石先生的课上临摹原作,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大的印刷品。当时,同学们普遍用中锋去临摹他的山石结构,包括树的穿插等,很不得法。白先生话很少,他会直接拿起画笔说你应该这样画,会直接做示范。他告诫我们,在临摹的时候,皴插点染要同步进行,这样画面的气息才会生动。于是乎我们所有同学都心领神会。随着他的不断示范,整个班上的学生作品呈现出非常好的状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说。

        作为白雪石的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的最大收获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心物一元,决不能仿古、摹古、拟古,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白先生这个人少言寡语,一门心思专营绘画。他很想中国画焕然一新,每天都起得很早出去写生,同时也回来整理。他画画的时候,常常把宣纸钉在门板上或者墙上,那个时候这种画画的方法很特别。白先生特别崇尚中国传统艺术,同时也求新。他的画清晰、清雅、清凉、清秀,这与他本人的个性、审美、理想有极大关系,他从来都是走到生活中、自然中去观察、写生和游走,然后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和创作。”刘巨德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薰琹、张仃、祝大年、吴冠中、白雪石等先生一人一种特色,每人都是一面旗帜,正是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专注和探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能够目光高远、立意求新。

        在张夫也看来,白雪石是“以手思考、用心作画”的典范。“他特别勤快,画了大量的写生,但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却总是他的心中所得,心灵所照。他的画之所以恬静优美、意境深邃,与他的人格有着莫大关系,若非拥有那么毫无杂念、水晶般透明的心,是绝对画不出如此美妙的图卷的。白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气节会一直激励我们去探索艺术的真谛,探索为人之道,这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丰厚财富。”张夫也说。

        在今天,重新认识、体验、研究和深刻理解这样一位几十年孜孜以求地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是如何通过艺术实践而与时俱进的,如何通过作品展现中国画写意意境的,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对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仍有诸多启示和借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