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的时代机遇与使命担当

        作者:汪长明2020-10-14 07:54: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展现过去、讲好历史故事,把握现在、加强自身建设,面向未来、适应时代需求;博物馆事业如何适应新要求、有所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走进新时代,是每一位博物馆管理者和广大博物馆人应该认真思考并切实回答的“时代课题”。

        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破解之道,启发我们有新的思考,召唤我们有新的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但包括物质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数十年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中国奇迹”的今天,相比对物质生活品质的需求而言,人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满足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社会责任。作为博物馆家族一员,高校博物馆(又称“大学博物馆”)虽然属于后起之秀,行业身份尚不明晰、社会知晓度和显示度远不能跟综合性博物馆相提并论,但其拥有身处高校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研究力量和专业性相对更强的受众群体,又具有其他类型博物馆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建设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如何找准自身行业位置和坐标,如何实现从蹒跚学步到行稳致远的大发展,如何在坚守中实现突破、在传承中实现创新,需要广大高校博物馆建设者乃至所有博物馆人竭力思考、奋力前行。

        高校博物馆的二元化身份


        高校博物馆一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文博场馆,包括校史馆、校友纪念馆(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开办的专业博物馆(如清华大学美术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具有博物馆属性;也是大学校园里对全校师生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二级单位,财务上一般由学校划拨经费,行政上接受学校直接管理,业务上接受学校和上级宣传、文博、教育等行政管理机关(如各级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等)指导,具有高校部门属性。如何在这种双重身份基础上深度融入博物馆大系统,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提高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系统的专业话语力和行业影响力;如何对接所属高校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参与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本馆参与力、融入力、服务力;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博物馆人员发展规律又满足高校人事体制机制对员工专业技术发展要求的合理路径,是摆在高校博物馆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对此,争取学校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和有力的制度支持,增强外向型和内向型双重服务能力,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需求。

        博物馆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与新定位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价值坚守,而加强专业化建设成为博物馆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实现社会化服务功能的根本保障。有学者指出:“博物馆如果缺乏有力的专业化的保证,很难想象它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如何实现。”在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作为履行双重“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校博物馆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适应博物馆运营规律、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管理理念转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成就,在坚守自身办馆传统和优势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交流,为广大公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在博物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高校博物馆无论在我国博物馆界还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都属于新生事物。中国高校博物馆虽然建设时间不长,但发展后劲十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建立了博物馆,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即便如此,中国高校博物馆在空间拓展、资源供给、品牌塑造、内涵建设等方面仍面临着重要发展任务。目前,高校博物馆对接高校人员发展定位和博物馆发展规律的员工发展战略还不够明晰;学术研究在高校中的权重不高,在全国的行业影响力和专业话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术成果产出能力、学术平台品牌效应等均需加强,在等级博物馆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偏低,存在比较明显的“指标弱项”;藏品研究与服务能力、场馆信息化建设水平尚不能满足自身快速发展需要,处于“跟跑”状态;多数高校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无处发力,文创品牌建设滞后,与主流综合性博物馆存在差距。这些都是摆在高校博物馆面前有待尽快补足补齐的发展短板。

        非常态突发事件考验博物馆运营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作为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博物馆首当其冲,观众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疫情中,博物馆的防疫物资与相关安防设备需自筹自购,工作开展困难,防范和应对后期开馆带来的防疫工作,对博物馆尤其是建馆时间不长的高校博物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各种配套设施与设备需进行系统规划、统筹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博物馆运营、管理与发展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也启发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者进行深入思考:作为文博场馆,如何加强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下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响应及时、安全运营、工作效能。这既是对高校博物馆基础设施配置情况和重大事件防范能力的一次“突击检查”,也为非常态下如何做到有序运营与安全保障综合平衡,向高校博物馆在应急管理、配套服务、培育新的服务生长点和增长点方面提出了新课题,“倒逼”广大文博人集思广益、未雨绸缪,探索在非常时期,以非常举措取得非常成效的策略。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2(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1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