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变”的文化启示

        作者:李亦奕2020-10-19 07:46: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

          (2/2)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庚子胜秋之际,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落成开馆,以御窑场所为基点,取古窑券拱为意象,漫行其外,远观其形,如仰望陶瓷文化丰碑,徜徉其中,近察其质,如触击匠人心迹。御窑博物馆不仅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增添了崭新的文化地标,也为世界当代建筑增添了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充满当代创造智慧的景观。

        建筑活络了历史文脉

        “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这些薪火相传的不灭记忆,是御窑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源泉。”谈及该建筑的概念,朱锫表示,御窑博物馆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与景德镇这所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血脉联结。当层层叠叠的廊檐注入实体的当代建筑,古往今来的不息劳作、能工巧匠们的营造生活,乃至整个景德镇的雨露风霜、四季交替,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等,如在眼前……建筑流溢着浓厚的人文意蕴,激活着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建筑师变成了精神的“巫哲”。不单是一座美轮美奂的“房/屋”,而是文明场域和内涵依托的载体。有了人的到来,所有的东西才能够“活”起来;有了一个个文化事件,生长出新的活力。

        御窑博物馆为国内外自然及人文建筑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本。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评价道:“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项目,都应该考虑到对经济、城市以及更宏观层面社会的影响,但是场所中的历史性文脉,仅靠当前目光观察到的街道是无法解读的。将深埋于地下的悠久时光进行重释,并将其延续到现代城市功能中的公共性,这样的动机形成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具体构成的要素。”

        不仅仅是建筑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之下的“蜕变”,整个景德镇这座城市在当代的发展进程也如同窑火中陶瓷的“蜕变”。保护陶瓷工业遗产,营造陶瓷文化与产业生态;通过创造一流艺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景德镇在新时代,正凝神聚气,进行新的冲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视察江西,并指出: “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这给景德镇的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美好蓝图。景德镇一方面激活历史血脉,一方面借力时代风潮,不断塑形、铸魂,使千年瓷都的魅力愈发彰显,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尘封的古典的景德镇,正逐步变成一个可触摸、可体验的景德镇,一个千帆竞发时代的现代化的景德镇,正逐步变成一个用独特音调讲述中国故事的景德镇。

        从生产地到艺术区的“蜕变”

        李约瑟博士曾认为,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景德镇工场手工业生产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由数以万计的工匠承载着庞大、复杂、高效而充满智慧的技艺体系,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景德镇以集大成者的英姿登上世界瓷业巅峰,成为令人敬仰的世界手工艺之都。历代工匠们薪火相传的制瓷手艺,是景德镇盛名不衰的根本。手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核。采矿、淘洗、拉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选瓷……72道工序环环相扣,严格缜密。

        跟潮州、佛山等瓷器生产中心的大工业化生产相比,景德镇在手工制瓷、机械化制瓷、瓷器文创开发等方面培育了更为完整的陶瓷文化形态,这在大工业生产普遍化的今日中国,堪称特例一个。景德镇为什么没有走上工业完全替代手工的道路?如果景德镇现象无法被一般工业化理论和实践所解释,那么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教授,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多年来以自己的人类学视野反复观察和思考景德镇的历史变迁。她的关键问题是:景德镇是否已经构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生产和社会模式?手工艺复兴在景德镇城市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功能远超过一般城市,这能否为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较为普遍意义的启发?

        “在景德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在速度和效率方面显然不占优势,但为什么还会受到景德镇的普遍关注和投入?我的结论是,手工陶艺不再仅仅是生产产品,而是在生产价值与文化。”方李莉认为,景德镇已经进入了一种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所谓的“超工业化社会”模式。整个景德镇最为深刻的变化是它已经由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地成为一个城市单元的艺术区,“生产地,是生产产品的,但是艺术区不一样,它是在生产人文景观,生产文化产品,也就是艺术品,或者是具有艺术追求的日用品,其不仅在生产产品,也在生产新的生活样式。”

        进入21世纪后,景德镇一批新的陶瓷集散地和陶瓷艺术区应运而生:2002年的国贸,2003年的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2005年的地王大厦金昌利、华阳,2008年的陶阳新村和圣罗帝景,2013年的长虹金域中央,2015年的陶溪川,等等。与此同时,上个世纪末兴起的陶瓷集散地,如老厂、雕塑瓷厂、樊家井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当代的艺术生活气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一片老瓷厂废墟变身为景德镇新文化创意地标的陶溪川景区,如今已然成为最具青春创意与活力的文创街区。老烟囱高耸在广场中间,虽不再吞云吐雾,但依然骄傲地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曾被废弃的机器摆放在草地上,犹如时光的雕塑;锯齿屋顶的老厂房变身成一间间咖啡馆、书吧、美术馆、创意工作室。通过对宇宙瓷厂老厂区的保护和利用,陶溪川实现了“传统+时尚+艺术+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百年陶瓷工业遗产创新改造为文化创意街区,实现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跨越。

        在对景德镇新旧民窑业进行田野考察的同时,方李莉对宜兴的紫砂、佛山的香云纱、莆田的红木家具、镇湖的刺绣、云南新华村的银器等手工业城市的手工艺实例也进行了考察研究。她发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手工艺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发生了重构,并通过重构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任何一个社会转型期都会有类似文艺复兴的现象。而当下,人类所要面临的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主要表现在生活样式的重建上,手工艺的复兴就是对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样式的重构,因为,新的手工艺产品无非都是新生活的器具。”

        “静态”的遗产 “动态”的资源

        在景德镇,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道路两侧,一边是生活区,中外陶艺家坐在街边讨论艺术、理想与人生;另一边是工作区,排布着陶瓷制胚、绘画、烧制的工作室。大家都在热情地交流,甚至于夜里十点钟可以敲开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家门、一个瓷器创意工作室的大门,他们会热情地介绍自己的瓷器作品与创作理念,邀来访者品茗畅叙。

        在景德镇,除了传统的工匠外,还有大量大学生以及国外陶艺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首的专业院校有上万人规模,同时还有多家陶瓷研究机构,这些对于传承人的结构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景德镇考察的时候,经常看到有大量的学生在做创意集市,他们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这些年轻的传承者有知识、有文化、有视野,同时,国外的陶艺家也带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理念,比如一些后现代的理念。这些可以称作‘艺术家’的群体在景德镇非常庞大,是其他手工业产地难以比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丽哲说。

        近些年来,景德镇的“景漂”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氛围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数万名年轻人,包括数千名外国人在此驻足、扎根,经营陶瓷生意,也经营理想生活。

        “对于‘景漂’而言,景德镇不仅是工作的场所,也是生活的空间,在这里,‘景漂’融入当地生活,毫无违和感地成为了景德镇文化的一种稳定形态。生活性是文化最基础的特性,也是最内生的动力。有生命力的文化首先是生活方式,进而才是别的形式。文化创造者主动参与生活、关注生活、改善生活,是‘景漂’现象的突出特点,也是景德镇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经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说。

        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有人问与会专家、外地客商:到底是什么吸引你们来到景德镇?他们普遍认为,景德镇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1280度高温硬质瓷;设计定制了多种类的瓷器器型的经典标准;积淀了一批陶瓷文化活的样本;聚集涵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形成了一种陶瓷审美、生活审美规范;倡导了一种崇实尚古的优雅生活方式。

        地下的文化堆积、地上的历史景观、手艺人的高超技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之路上,景德镇一直用最执著的文化坚守,积淀了一千多年。如今,景德镇悠久的瓷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蓬勃的产业形态、一种丰厚的发展资源,珍贵的遗产转化成无限的活力。“将景德镇的遗产变成可视、可感、可体验的人文环境,营造一个既传统又具有高科技以及未来感的文明城市,这就是世界未来的趋势。那么,最终造福的是什么呢?当然,首先是景德镇人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的提升,然而,景德镇的手工艺驱动的复兴模式为中国城市文化重建,为中国现代化路径,是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呢?我认为,应该这样思考景德镇。”方李莉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