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奇至美:徐悲鸿版画展亮相中央党校

        作者:admin2020-12-02 07:48:45 来源:网络

        在纪念徐悲鸿诞辰125周年之际,时代悲鸿(北京)艺术中心联合中央党校一起推出“大奇至美——徐悲鸿版画展”。此次展览于11月28日正式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美育馆拉开帷幕。展览采用徐悲鸿家族授权,丝网版画作品的形式展出了徐悲鸿作品50张/套。展览分四个章节:中国精神、哲学典故、田园牧歌、南洋得意。


        中国精神

        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是美育事业的奠基者,同时也是具有强烈正义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人士。他生活在中国内忧外患,民族陷入艰难境地的年代。面对时势,他将家国情怀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寄寓在画面中,通过手中的画笔为社会底层人民发声,为中国发声,在那个时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重重磨难,面对困难时局,徐悲鸿以满腔爱国之情,融汇中西美术技法,创作出大量极具时代特征与爱国主义情结的艺术精品,如《九方皋》《会师东京》《负伤之狮》等中国画。这批作品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坚忍不拔之毅力和威武不屈之精神,又隐晦地表达了徐悲鸿对民族存亡的忧愤之情。特别是他笔下昂扬驰骋的奔马,驰誉中外,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奋勇直前的一面;还有徐悲鸿画中那威猛雄健的雄狮,亦或是屹立风雨之中的晨鸡,都给人饱满的生机和力量,传达了画家本人对革命必将胜利的美好祝愿。这种融于画作之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正是徐悲鸿“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哲学典故

        徐悲鸿从小接受到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的教育,在《悲鸿自述》中有言道,“九岁既毕四书,及《诗》《书》《易》《礼》,乃及《左氏传》。”徐悲鸿不仅继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后来还将深刻的人文思考融入艺术创作当中。他曾塑造过许多有骨气、有气节的中华传统文化人物,还时常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这些作品借古喻今,充分体现出徐悲鸿对中华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发扬。

        如本单元展出的《老子出关》《国殇》《钟馗》等画作,是徐悲鸿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典故、传说寓言和民间故事绘制的艺术作品,他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热情,从古典题材中挖掘出足以激发人们良知、震撼人们灵魂的思想情操,并融合了西方艺术之精髓,赋予典故中的人物和场景以全新的面貌,自诞生起就与社会时代产生强烈共振,一直影响至今。


        田园牧歌

        纵观徐悲鸿一生,曾数次迫于感情、战争等原因而长时间远离家庭和故国,唯有画中世界,始终是他最好的精神寄寓。他常借助动物、花鸟、蔬果等题材,以富有寓意的诗歌或题跋,简逸的笔墨形式和闲适安静的内容,抒发个人情绪。如“田园牧歌”单元展出的《晨曲》《四喜图》《鹅闹》和《木棉》等花鸟作品,主题轻松,画面素雅,富有浓浓生机和乡土气息,与中国宋元以来的传统文人画常有的闲情逸致极为相符。相比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恢弘巨制,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国殇》等,本单元的徐悲鸿画作更具诗情画意,笔墨上也更为自由,这不禁令人慨叹。徐悲鸿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宁静致远的一面,当然,这也体现出战乱年代人们对平静生活的由衷向往。


        南洋得意

        1938年仲夏,徐悲鸿从重庆出发,途经广西、香港等地,后从香港乘坐“万福士”号邮轮远赴南洋,正式开始了他在新加坡的巡展义卖、赈灾救国之旅。1939年至1942年,在以华商领袖为首的展览委员会的帮助下,徐悲鸿成功举办了多次以抗战筹款为目的的画展,他的作品受到当地人民和爱国华侨的喜爱。展后,徐悲鸿把卖画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国内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平民和阵亡将士的遗孤,他深知,唯有将自己的作品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艺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回顾徐悲鸿的南洋时期,在这短暂的三年,他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绘制了千余幅书画,画风也愈发成熟。但遗憾的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直逼狮城。徐悲鸿搭乘最后一班离新的轮船,取道缅甸回国。临行前,徐悲鸿将一批书画和书籍放在橡木桶,埋入枯井。可后来当徐悲鸿派人前去取画,得到的回复却是所有画作均已被毁,下落不明。这一消息对徐悲鸿造成了沉重打击。直至近年,在新加坡遗失的这一批徐悲鸿作品才意外地“浮出水面”。除《愚公移山》《奴隶与狮》等恢弘巨作外,大量徐悲鸿在新加坡时期,用平时画画裁下的纸条残片进行创作的小品也极其吸引人,这些小画片题材丰富,花鸟、走兽、人物、书法兼具,它们是徐悲鸿艺术丰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次展览的“南洋时期”单元特地挑选出不少徐悲鸿南洋时期的精品与小品进行展示,与其他展区的巨幅画作一起,观众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领略悲鸿艺术“致广大,尽精微”的成就。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现实的动荡和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潮使得那一代的艺术家、知识分子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则由衷地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与悲天悯人情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校长范迪安称,古往今来的很多画家也感喟世态与人生,他们的方式是将情怀寄托于避世的山水或孤寂的花鸟,然而徐悲鸿则通过塑造不屈不挠的民生群像,使中国美术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作品。而此次展出的《奔马》《九方皋》《会师东京》《斗鹰图》等作品如今更是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