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不识“福”“祸”

        作者:俞越2021-02-09 07:43:34 来源:美术报

          (1/5)误用的福字

          (2/5)欧阳询行书“福”与王羲之草书“福”的字例

          (3/5)智永草书“祸”与王羲之、文徵明草书“祸”的字例

          (4/5)智永《千字文》中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5/5)《康熙字典》收录的古文“祸”字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月1日,有网友发帖称,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把“福”和“祸”弄混了,并质疑“这还能作为春节礼品吗?”当日晚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信称,人文社文创部此前推出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中有一个为错字。

        文章称,他们对书法缺少专门研究,而启功先生的书法赝品很多,为确保收字准确,特从《启功书法字汇》(秦永龙、倪文东主编,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06年5月出版)中选取了五个“福”字,但其中有一个为错字。“我们向多位书法专家求证,确认此字为误收。我们为这次严重的工作失误向各位顾客致以诚挚歉意,并深刻反省。”出版社全线下架错版《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并对买到错版产品的顾客进行退款等方式补偿。

        评论员张丰认为: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人文社是向哪些书法家进行了求证,也还没看到秦永龙就此事进行的回应。所谓“误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个字根本就不是启功先生写的,而学生错把它当成了先生的作品;也有可能是,这个字本来就是启功先生写的,而学生错把“祸”当成了“福”。我更相信是第二种。假如启功先生活着,面对人文社的错误,他不会生气,反而会哈哈大笑。以他老人家老顽童的性格,说不定会说这就是自己故意做的一个“埋伏”。

        是“福”还是“祸”

        让大家产生争议的错字“祸”出自启功《草书千字文》:“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放在一起看,启功草书“福”与“祸”的差别比较明显。但到底是“福”还是“祸”,大家也有不同的意见。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博士傅振羽在比照《千字文》资料后认为,历代书法家写的这两个字基本都是依据《智永千字文》来的,启功也是参照这个来写的。他表示,在草书中“福”字有多种写法,有的接近“祸”字,区别在于下方的“田”字写法,一般草书“福”字都要交代下面的“田”字,而“祸”字不用。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表示,误用的“福”字是不正确、不地道的“福”字,是笔顺出了问题,而不是“祸”字。“祸”的右边笔划,应该是先写上面的口字,再写下面的笔划。字应该是按照“福”字来写的,只是书写者没有搞清楚草书的笔顺。

        而中国美术学院的张爱国老师则认为,启先生这个祸字写法出于智永《真草千字文》,但这件作品存在争议,基本不是智永手笔。所以这个祸字写法有点不够规范,至少不常用,等于是无意中给学生“埋雷”了。

        也有读者表示,这个“祸”字是异体“祸”的草书,是晋人的写法。

        草书亦有章法

        “福”“祸”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体的书写中一般不会出现讹误,此次误用的“福”字正是极难辨认的草书。草书之难,除辨识难以外,章法难是最重要的障碍。然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老师王鑫为我们解读道:福,《说文解字》中曰:“祐也。从示畐声”。“祸”,《说文解字》中曰:“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声”,两字皆为形声字。从造字方法和字义上比较容易理解。除此之外,“祸”字在《康熙字典》里还收录了不少古文的写法,这些古文的写法也在历代书家书写中频有出现,这也为草书书写带来了不同的形态表达,如智永草书“祸”即出于楷体古文写法,启功先生所用“祸”字草书也出于此草法。因草书形态中“福”与“祸”书写形态相近,才有大家易混淆难辨的情况。

        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学文表示:书法也应分场合,写春联也好,写福字也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还是写大家认识的隶书行书楷书为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既不会出错,又受大众欢迎。

        汉字的规范使用刻不容缓

        这个乌龙虽然让人感到可笑,但是背后体现的问题却很严肃。王鑫表示:这个话题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说明了书法用字的规范与准确是极为必要的。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书法已经成为技法完备、风格多样、内涵丰富、深受大众喜爱的书法艺术。书法用字的规范与准确近年在书法界已是讨论很热的话题,众多网友经常会对当代诸多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号诊把脉”,的确诊查出了很多“字病”,例如繁简字用法不准确,正体异体相混淆,篆法草法不熟悉,其实诸如此类之“病”在书坛已是很普遍;丑书、变体书等各种各样的拙劣字体广泛流行,尤其在互联网空间大行其道,不仅影响了规范汉字书写意识,同时还严重干扰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现象,2020年12月3日,教育部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以立法形式规范汉字使用的提案》答复道:法律规定“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可使用繁体字,但不代表可以随意造字,使用丑书怪体,这种行为与法律精神完全相悖。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工作,将在法律中进一步强化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要求。还将继续推动“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建设,加强宣传力度,扩大使用覆盖面,充分发挥精品字库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社会树立规范书写和使用汉字的导向。

        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如何做到书法用字的规范与准确?记者采访了解到,主要需做到这三方面。首先,要做到无论何种书体,都不能写错字、别字;其次,在同一件作品中,应避免繁简混用;第三,应尽量选用熟悉的、经典的字,而不是故意选择一些生僻的、冷门的异体字。

        书法常识及文化修养正是我们亟待补充的营养,不单是书法家个人需要认真补课,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书法常识的基础,提升从业者的文化艺术素养,这样才不会闹出像“福”、“祸”不分的尴尬笑话。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9(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