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古老年画焕发新活力

        作者:袁忠清2021-02-22 06:58:12 来源:美术报

          (1/5)民间艺人正在创作杨柳青年画

          (2/5)窦燕山教五子(汇文斋作品)

          (3/5)麟童闻声(艺品轩作品)

          (4/5)杨柳青年画亮相全运会开幕式

          (5/5)福善吉庆(御盛轩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杨柳青年画历史沿革

        在中国璀璨的民间艺术中,杨柳青年画光彩夺目,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之表现鲜明深切,为其他民间艺术难以企及。

        杨柳青年画诞生于杨柳青。杨柳青是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流经交汇之处,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西东重要漕运枢纽码头和物资交流集散地,历经元明清,见证了千年沧桑巨变,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形成、发展、兴盛。

        杨柳青是千年古镇,早在明末清初杨柳青就成为重要的木版年画产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画风独特、画工精细,为世人瞩目。

        杨柳青年画形成条件之一是古镇盛产杜梨树。杜梨树木质细腻坚硬,适合木版年画画板雕刻。其二运河漕运带来市场空前繁荣。人口广泛聚集、南北货物集散,为杨柳青年画发展兴盛创造了条件。

        杨柳青年画形成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外地画师和年画世家的迁入。杨柳青年画兴于明、盛于清,这正是年画世家戴氏、齐家先后迁入杨柳青时期。

        戴氏先人自明代永乐年间携画艺从江南随漕船北上,至到杨柳青经营木版年画。共传19代,历时500年。其第九代戴连增于乾隆中期创立戴连增画店,时为杨柳青规模最大、年画品种最多的画店。清康熙年间,齐氏自山东迁来杨柳青,以裱画为业,嘉庆十九年兴办齐健隆画店,与戴连增画店齐名,规模稍逊戴连增画店,画艺精湛独占鳌头,产品覆盖京津冀地区。

        除戴氏、齐氏,另有霍氏。从东丰台迁至杨柳青从事画业。霍氏第五代霍玉棠1950年组成画业生产互助组,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家民间年画作坊。此外,钱慧安等外地画师的到来,也对杨柳青年画兴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杨柳青年画这种随着中国春节走进千家万户装点欢乐喜庆、寄托美好愿望的民间艺术品受到欢迎,世界各大博物馆也都收藏有杨柳青年画作品。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杨柳青年画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相继出现近百家年画作坊,十几家较大作坊,每家都有509多个画案、200多个工人,每年能印2000件成品,全镇年画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画作坊鳞次栉比,画牌相招、彩幌遥对。清道光至民国年间,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新中国建立后,杨柳青木版年画得以复兴。

        年画存在于过年时节,它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福祥喜瑞”的愿望,其艺术性体现时代特色。王树村先生有言:“总计画样,约两千多种,无异于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一书中记载:“年画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造型艺术。年画的大量印制,是与雕版印刷技术分不开的。唐代已经开始雕版印书的方法,根据可靠资料,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北宋以来,“纸画”在民间多以儿童喜乐为主,为今后年画发展之借鉴。推测来看,明代的木刻年画是一个“序曲”时代,虽保存下来的极少,但是黄金时代之呈露,可见刻工技艺之道。此时的年画以绘刻人物为主,其装饰方法各有不同。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年间繁盛起来,其题材广泛,有故事、戏文、仕女、娃娃、风景、花卉、动物、耕织、风俗、岁朝吉庆以及“文艺思潮”等,以此表达新年欢乐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理想。

        北方年画以天津杨柳青为中心。图案装饰性强,一是继续使用人物为主的技法,二是加强了背景的氛围,或有长卷形式。年画《钱龙引进四方财》,其端坐于海浪中的福娃,手抱金鱼,画面祥和又生动,其“宾主虚实、聚离分散”的构图方法,让富有“年味”的年画更接近生活的“素描”叙事,便是其中的典例。杨柳青还接受了宋、元、明的绘画传统,并有清代画院木刻年画及透视画法的影响。这是明末清初杨柳青之最大特点,亦有靠近北京之地缘或画院的影响。其色先有古法,后有化学染料,或进口染料。以手工绘制者,木版套色印制者,或相结合者,以墨线版印轮廓再进行手工绘制完成。比如,人物的头脸衣饰加以敷粉施金的晕染,又为“杨柳青年画味”之格调。同时,戏曲成为一种时尚,装饰年画亦兴起。绘制者多为民间画师,高桐轩介于宫廷、乡村与市井之间,有意吸收了宫廷与西洋的艺术技巧,以及传统文人与民间文化融合,为同辈画师之上。亦有吴友如、钱慧安等名家仕女人物,丰富了其审美趣味。

        纵观杨柳青年画,它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具有独特的装饰性与象征性,交替着生活“更新”的希望与理想。不论杨柳青“当朝一品,百世传流”,还是桃花坞“文门神贴二门,祥和美满一家人”,对我们今天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7(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