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运华:怀念先生

        作者:邱运华2021-02-23 07:30:50 来源:光明日报

          春节期间,忽然想起了先生。

          中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四个多月了。先生常在的主校园,高大的白杨树静静地矗立着,风由冬天的凛冽开始转为和熙春风了。今年春节是先生缺席的第一个春节。对于中国书法教育来说,先生在或不在,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首都师范大学来说,先生在或不在,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大约2004年至2005年间,我从俄罗斯访学回来不久,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才比较多地接触先生,也才习惯尊称他为“先生” 。在此之前,先生在我任教的文学院,更多地是一个传说。我到文学院任教时,先生已经不在文学院了,他创建了书法文化研究院,作为我国书法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上任人事处处长时,先生也已经不在书法文化研究院的教学科研领导岗位上了,但他还承担着教学研究工作。我接触先生,主要是两个缘故。一是先生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作为单位的人事处负责人,是中央文史馆联系本校馆员的责任人。出席过两次中央文史馆馆员单位联络人会议,与大名鼎鼎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央部门的领导在一起开会,方切实感受到一种荣誉,也切实有了平视的机会。这一感受终生难忘。这是因了先生的缘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任职中央文史馆,先生是唯一的。因此有几次机会,我把中央文史馆的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向先生汇报。记得第一次见先生是学校党委书记张雪带我去的。先和先生约好,进门后大家坐在门里右手边的屋子里,有些狭窄,摆满了书籍、书法作品和绘画,只有一张小书桌,想来是先生平常接待客人的地方。张雪书记介绍后,先生拉着我的手说,这就辛苦您了!我打量着先生,个子不高,有些矮小,也不壮实,身着短袖白衬衣,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老头!张雪书记客气地问先生身体怎么样,先生回答说,很好,单腿独立半小时没有问题。我表示很吃惊,张雪书记告诉我先生平时注意练功呢(后来我才知道先生在传统戏曲表演领域的地位) 。我方才注意到先生一举一动隐然涵蕴着一股气势在。

          我曾经两次为学生、为朋友向先生求字。一次是为学校围棋文化馆求字。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尹小林以国学网为背景主办了“国学杯”全国业余棋手围棋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业余棋手的高水平比赛,至今已经是第十届了吧!获得冠军可以升7段。当时首届比赛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北区体育馆举行的。陈祖德、聂卫平、王汝南、华以刚等大腕都莅临指导,全国顶尖业余棋手(包括胡煜清、马天放等以及很多升段少年)都报名参加比赛。赛后,尹小林说起成立一个围棋文化馆的事,我说正好,有一个老学生送我一副岫玉棋子,送给文化馆吧。罗洗河九段也把自己收集到的珍贵围棋文献捐献给博物馆。尹小林表示很希望请先生写幅字以为镇馆。我冒冒失失答应帮着去求。没有想到先生很快就写好了。小林拟的字条写的是围棋界很著名的句子: “胜固可喜,败亦欣然” 。此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观棋》 ,全诗原文如下:“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先生显然知晓句子出处,还原了原句。当先生着人通知我们去取书法作品时,我们的惊喜和敬意真正无以言表!每次去围棋文化馆,我都驻足再三,看看先生的作品,感受到种种温情。

          还有一次使我向先生张口,缘自我的学生胡若隐。若隐在家乡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郊区建了一个书院,叫做“舜德书院” 。宁远县有九嶷山,传说是舜帝携娥皇、女英二妃归葬之地,《史记·五帝本纪》有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句,因得名。毛主席有诗曰“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就是说这个传说。若隐出身永州宁远县农家,少年有才,在湘潭大学中文系做过我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国办中办,病重,穷其所有,兴办了舜德书院,酷爱先生书法,托我向先生开口求一书法以为镇馆。我请解小青教授代为联系,很快先生就通知说书写好了。记得去先生家前,我一直琢磨带什么礼物进门为好,问小青教授,她说什么都不需要,先生不会收的。恰好手边有盒新茶,就带去了。先生很高兴,收下了,也取了盒茶回赠于我。接着取出书写的作品给我展示,先生题写的是“韶韵九疑,舜德天下” ,问合意不?我说当然好,您写的字哪还有不好的?先生说,好呀,我们合影留念。先生善解人意,体贴入微,我却是不太懂行规。现在,这幅作品留在舜德书院里,先生的书法“舜德书院”也勒石矗立在书院门口。若隐深爱先生书法,他英年早逝,去世前能收到先生之书法佳作,我想他会非常快乐而满足。

          在我不多的几次交往中,我深切感受到先生为人处世的一种大德和大气,他对学校的厚爱,对书法教育的珍爱,对学生的慈爱,胜却种种荣誉。老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先生之谦和、柔弱、不争,正是体现出他人格“水之大德” ;他于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之锲而不舍、顽强争取,又显示出他敢于担当大任的磅礴力量。先生终身为师,不坠青云之志,心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文化的道统传承和发扬,是为师者必须谨怀的,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后学终身学习。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7(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