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雪域中追寻李小可的“纯净世界”

        作者:张瀚允2021-08-06 08:16: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藏系列《山魂》(中国画) 李小可

          谈起李小可,不会有人比与他共同生活了30年的妻子刘莹更了解:“他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没有说过任何人的坏话,他是一个精神高贵的人。”刘莹说。7月30日至8月8日,在李小可逝世百日之际,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协、西藏自治区文联、西藏自治区美协、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展览“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

          与以往李小可“水墨家园”为主题的展览有所不同,此次展览从他的众多系列创作中重点选取“雪景”为题材的作品,既为观众呈现李小可笔下不同地域景观里的“纯净世界”,也借此表达李小可毕生对艺术追求的虔诚与纯粹、为人处世的朴实与纯净。

          李小可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艺坛巨匠李可染,母亲是雕塑家邹佩珠;他成长在有“文化寺院”之称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在这里居住着董希文、叶浅予、黄永玉等艺术大家,李小可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又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学习。如何在父亲李可染的光环下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何在继承“李家山水”的基础上自立门户,是李小可走上艺术道路后面临的难题。

          艺术永恒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者必然敢于尝试。为了走出属于自己的新路,从1978年跟随父亲李可染赴黄山写生起,李小可开始了以写生创变中国画的道路,其中,西藏是李小可继北京之后十分重要的精神依托。自1988年与摄影家郑云峰赴黄河源头采风开始,李小可开启了自己生命旅程中的34次进藏之旅。自此,西藏的自然风光、文化景观、藏族同胞的生活成为李小可笔下常见的画面, “雪域藏迹”系列水墨作品及“藏迹”系列版画成为李小可艺术中的标志之一。

          “为了创作,他深入到藏地无人区,去探寻艺术的本质。画西藏人物的美术作品很多,画西藏山水的却很少,因为西藏的冰川十分难画,如果不深入体验,很难表达出藏地雪山的宏大精神。”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说。西藏雪山是水墨画家较少涉猎的题材,李小可却对此情有独钟。在他一系列名为《山魂》的作品中,雪山峰顶以浓墨晕染与留白强化千年积雪的洁白与圣洁,山体以散锋皴擦与淡墨晕染相结合,表现出雪山的雄浑与云雾缭绕的神秘。山脚下飘扬的五彩经幡以带有意象性的笔法点缀而出,静穆的佛塔、玛尼石与巍峨的雪山融为一体,更为雪域山魂增添了瑰丽与高洁。

          李小可对于雪的表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他在《斑》《雪原》《正月的雪》等作品中,在“留白法”的基础上以皴擦点染代替层层的烘托晕染,不但使笔墨语言更加丰富,雪的形态与质感也更显得生动、自然。转经的人群在雪景中相伴前行,这样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形象在李小可的画作中占幅很小,通常出现在构图的角落,只用寥寥数笔勾勒而成,却十分生动。纯净而又肃穆的画面,给人一种远离喧嚣的心灵宁静,体现着画者对雪山深深的歌颂与向往——在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看来:“李小可不仅画出了雪山的高山仰止,他的画面更具有人文性,从中可以看到西藏的风俗民情,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还有人间的轨迹。雪的洁白、清净与人的人文性相结合,令人感动,这是李小可雪域题材创作的特殊意义。”

          除了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西藏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外,李小可还积极投身到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建设中,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广着西藏的艺术和艺术家。“内地艺术家鲜少会有像李小可这样了解西藏的”,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他曾和我说,他的心和身甚至好像前世便与西藏有深厚的缘分。藏地是与天最近的地方,有着特有的人与天地的融合感。李小可将这些感受蕴含在作品中,作品也体现着他的那份纯净。李小可一直在追求心灵与艺术的高点,他是踏着雪往前走的”。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除了李小可情有独钟的西藏雪景,还展出了为数不多的几幅描绘老北京风光的作品。在表现京城雪景的《宫雪》《晴雪》中,古老的建筑与高大的树木相互掩映,凸显出京城大雪的苍茫与厚重,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追求。《夏》则给展厅带来了一份盎然绿意:“《夏》是李小可画北京题材的代表作品,李小可把‘李家山水’的水墨能量吸收进来,开拓新风,他把北京夏日的树荫与宁静、干爽与潮湿表现得淋漓尽致,带有北京独有的静谧、厚重。”吴洪亮说。以长卷形式展现北京城的《水墨家园》,视角更接近北京人民生活所在,画面中鳞次栉比的四合院、北京的街道、市民生活等种种风情,展示着李小可自始至终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与浓浓的人文情怀。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16(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