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闭关三载 一展绝尘

        作者:祝如2021-12-05 09:59: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迹之六(油画)  40×30厘米  2021年  雷波

        雷波曾经任北京画院的书记、副院长。几年前,他辞去职务,将家人安顿在北京,独自回到家乡广西,开始了闭关3年的潜心创作,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不久前,雷波将他近几年的创作所得汇集为“迹——雷波油画展”展现在观众面前。70余件作品不仅诠释出雷波的内心迹象,也展示出了中国本土油画的独特精神和气质。

        雷波出生于一个田园环绕的南方古镇,他的生活与创作一直在田园与都市之间行走、求索。雷波善于抓住充满激情的细节,潇洒地铺开意境,用画纸来抒发自己的激情。色彩构图、风影天姿。他说,中国传统绘画以真实自然为美,只有熟识生活、热爱生活、理解其各种形态特征和规律,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精神实质。

        雷波一度对在荒脊红土上生长的生命投注了很多热情,从《96’》系列到《郊外》系列,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其桀骜不驯的鲜明个性。那如歌灿烂的南方风景中,流动行走的笔触和恣肆自由的色彩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交相融的忘我境界,不规则的耕地、水塘、果树、竹丛、几根电杆,这是南方最常见最质朴的田园原生状态,那其中的生命奔放、热烈自由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

        雷波的油画创作兼容当代和传统,包容“中和西”,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当下,没法不当代,离了传统,作品便没了厚度。中国人画骨子里的东西,自然是‘中’,但油画又如何能绕开‘西’?”

        诚然,构建中国油画的独特精神和气质,是众多老一辈画家的使命,同时也是年青一代始终绕不开的课题。自2005年,雷波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油画语言的融合问题。10余年间,他数次到河南巩义石窟寺采风,到山西研究墓室壁画,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份斑驳的厚重,感受民族文化延续下来的血脉和气息。中国绘画讲究用线造型,追求的是平面感,是意境的无限延伸。而油画讲究的则是空间、光影、块面、色彩……如何用西画的语言来表现本民族的绘画传统与精神?如何将曹衣出水的婀娜,以及吴带当风的飞动,孕育在油画创作之中?或许,我们能够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思考出一个答案。

        绘画是反思、关照历史的一面镜子。雷波通过墨迹斑驳的绘画创作,写照了一批在近现代硝烟中思想者的人物面貌。李大钊、弘一法师……他们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道道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用画笔重现这些历史人物,便是追溯历史发展的痕迹。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够反映生活,可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应该如何把握?由生活到艺术,中间存在很多环节,而写生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雷波既画过众多风景的写生,又画过众多市井人群的意写。山抹微云,柳棉芳草,参差人家,市井卷沙,在淡淡的一种味道中,诉诸人生的哀愁喜乐。社会百态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沉静淡然,不卑不亢。在黯淡的色彩中,却传递出人性的光芒。

        雷波通过如禅修式的绘画创作,不仅封印了此时此刻普通人的形象,而且锁住了一份份鲜活柔软的情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既有他的中学同学,也有给他理了多年头发的老友,不同于历史情感的伟大叙事,这是独属于他个人的记忆碎片。他常常描绘人物背影,仿佛我们就置身于他们身后一般,带给观众十分真实的温度。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