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 雅秀超俗——谈王友良及其书法

        作者:韦定广2021-12-12 08:34:38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宠诗数首(局部) 王友良

          初识王友良,他还是一个充满稚气的高中生。王友良身上具有许多农家子弟特有的韧性和执着,为人做事只要认准方向,就会鼓足勇气、砥砺前行。他最后如愿以偿,考入了大学中文系深造。后来使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在书法领域取得的成就。

          王友良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报社工作,后又改任市级机关公务员,这两个岗位工作异常繁忙,而最近20余年又正是他事业冲刺和照顾家庭的关键时段。所以,当我几年前第一次见到他的书法作品时,禁不住愣了好一会儿,心里不住地嘀咕:“这块‘钢铁’究竟是怎么炼成的?更何况还是高古浑雅、飘逸隽秀的行草书。”

          古人用毛笔书写,首先着眼功用层面。现如今,毛笔书法主要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优劣判断必然存在差异,首先要让人们容易认识。从书法艺术角度审视,草书无疑是最高境界。娴熟用笔、精于轻重变化,使人产生龙飞凤舞、波涛起伏的美感,则是草书的优胜之处。因此有人认为,学书者若不能以草书示人,终难成卓越书家。然而即便仅限于审美,倘若非行家都不认识,恐怕也是有点问题的。或许正是有鉴于以上原因,当年于右任先生制作“标准草书”时,即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四原则。王友良作为中国标准草书学社成员,想必是认同这些原则的,即在使大众易识同时,又大得草书流畅与妍丽之妙趣。

          当然,这种认识与选择应该也与其性格及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刘熙载有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王友良本性敦厚诚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一是一、二是二,人如此,字亦如此。欣赏王友良书法,第一感觉就是规矩。在学书过程中,王友良受孙过庭《书谱》影响较大。孙过庭在《书谱》中反复出现“规矩”一词,强调要“学成规矩”而不可“失于规矩”。我理解的规矩就是要遵循书写规律,不能信笔涂鸦、任意妄为。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其实首先也是着眼于“规矩”二字。然而,规矩只是第一步,讲规矩不等于刻板拘束、滞涩无力。知“平正”而追“险绝”,“存骨气”加之“遒丽”,这无疑是王友良书法展示给观众的最主要特点。细观其字,虽主要取法于孙过庭,但又糅入其他草书的优点:笔力遒劲、洒脱自然;循规蹈矩却不失淡雅飘逸之美,果敢考究又饱含灵动幽远之气;字与字虽相连不多,但全篇气韵贯通、刚柔皆备;运笔时疾时缓、虚实相间,即使游丝引带处,也细致入微、富于变化;章法布局则清新疏朗,呈现出一种当下少见的古朴典雅意蕴。

          尤其值得肯定与赞赏的是,王友良通过笔墨传递给人们的除了娴熟技法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还包括他的情感、精神与气质。

          真正上乘的书法作品,不但是字写得漂亮,而且一定还会让观众透过一点一画、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领略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世人为何对颜真卿的作品,特别是《争座位帖》和《祭侄文稿》给予很高评价?就是人们从《争座位帖》沉着雄健的笔力、圆劲苍古的风格中真切感受到一种喷薄而出、跃然纸上的英雄气概,而从《祭侄文稿》的顿挫屈郁中,体悟到作者满腔的血泪与真情。那么,从王友良作品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什么呢?很显然,首先是他的性情——翩然逸动如行云流水,徐疾舒缓却又波澜不惊、朴实无华的谦谦君子之风;其次是他的学养——无论笔法还是章法都透现出既庄重典雅又精致考究的古风古韵;再就是他的追求——流淌着的每一滴墨,无不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文化人守望岁月的心绪情怀。

          王友良有个观点:只有以传统文化涵养心性,才能由“技”入“道”,渐入佳境。正因此,虽然长期忙于繁杂政务,但一直致力于读书写作,特别是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身处苏州的有利条件,不断从丰厚的文化遗留中汲取各种有益养分。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成就又是其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精神心态的融合与结晶。王友良刚过天命之年,在书法家中尚属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