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举:怀揣崇敬之心,用画笔丈量黄河

        作者:杨阳2021-12-22 07:54: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壶口(油画) 王克举

          (2/2)黄河源-星宿海(油画) 王克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油画长卷《黄河》创作前后

        从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到山东东营渤海入海口,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沙漠,从黄土地的沟壑到渤海之滨的庄稼湿地……画家王克举将黄河沿途的30多个景点用101个画面串联起来,形成高2米,总长161.6米的油画长卷《黄河》。《黄河》是王克举经过10多年酝酿,历时4年创作,跨越8个省、自治区,行程超过4万公里,沿着黄河的重要文化遗迹与自然景观进行写生而成,浪漫而生动地再现了黄河的壮美。

        谈起长卷《黄河》的创作缘起,王克举说:“2009年时,我带着学生在陕西与山西之间的碛口渡口写生,当时就住在黄河边上,每天看着黄河水,想到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相当的分量,再想到张大千画的《长江万里图》、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便让我萌生了画黄河长卷的想法。”但是当时王克举对黄河的了解并不多,“一想黄河的整体情况,脑海里是模糊的,不知道黄河都流经哪些地方,也不知道黄河在各个路段的形态,所以画黄河长卷对我来说有点像天方夜谭”。虽然当时王克举还在任教,日常工作事务繁多,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大型创作中。但是,画黄河的信念已经在王克举心里形成,他慢慢开始关注黄河,阅读各种有关黄河的书籍,看得多了,黄河的样貌在王克举脑海逐渐清晰起来。后来,每一次去黄河边写生都让王克举画黄河的心更加迫切。

        直到2016年,王克举带学生到山西晋中写生,被黄土沟壑大山大川的气势所触动,极具特色的黄土高原即刻触动了王克举的心弦,“在那里,我觉得我的长卷《黄河》可以开始了”。于是,《黄河》在山西晋中开笔了。待他完全退休后,2017年秋冬,王克举开始了全面筹备。

        2018年春天,万物复苏之时,王克举便踏上了长卷《黄河》的创作之路。黄河源头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经常下雨、下雪、下冰雹,还有沼泽地,“高原环境对身体也是一种考验,我为这个事纠结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能受得了吗?”为了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王克举听从朋友建议,先到西藏林芝地区画了十几天,发现身体适应得很好,又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仍感觉没问题,于是他就特别高兴地准备“甩开膀子”画起来了。但是他的下一站并没有直接去黄河源头,而是调转方向去了山西临汾壶口瀑布,为什么先画壶口瀑布?“为了给整幅作品定一个基调”,王克举说。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瀑布上游数百米宽黄河水面,在极短距离内被压缩到只有几十米的宽度,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在这里,王克举用2米高的画布画了4个画面,描绘出黄河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磅礴气势。“画完壶口,整个长卷《黄河》就定下了咆哮、激越、澎湃的基调,这是黄河的性格,也是‘黄河交响曲’的最强音”,王克举说。

        到了2018年7月,王克举来到了青海,开始了最艰难的部分——高原气候、人烟稀少、地形复杂、部分地区降雨量大、没有手机信号……去过青海的一些画家朋友告诉王克举,青海有些地方,即便是空着手,能到那都算不错了,那是风雨交加的不毛之地。即便如此,王克举还是认为得去一趟:“青海地区是最难画的,但又是不得不画的,因为黄河的源头在这里。”

        对于黄河源头具体该画哪个地方,王克举思考了很长时间,因为卡日曲和星宿海都曾被认定为黄河源头。最终,王克举选择了更具表现力的星宿海作为长卷《黄河》的“源头”。由于星宿海地处偏远,手机信号时常中断,在当地人带领下又经多方打听,王克举一行驱车8个多小时才找到星宿海。就在庆幸终于找到地方时,王克举又听到当地人说难得最近一周没下雨,路还算好走,若是下了雨连车都进不来,立马改变准备从附近的扎陵湖、鄂陵湖等地一路画过来的行程,紧急返回驻地,第二天一早便带好画材和物资驻扎到了星宿海的一个山坡上,“到了以后我支开架子就开始画了,没有任何犹豫,时间不等人”。

        当王克举如今再回想最艰难的青海地区写生时,最大的感叹却是认为自己“太幸运了”——幸运于难得的没下雨的天气,让他们能够开车到星宿海驻扎又顺利离开;幸运于雨和冰雹都在绕着他们走,好像怕打扰到他的创作;最幸运的还是“抓住了”乌云飘过时的绝妙样态,偶然的景色却留下了星宿海壮阔的一幕。

        在天气多变的老牛湾,遭遇了大风把帐篷刮得稀烂;在阿尼玛卿雪山,通过多方探寻才得以找见狭小入口;在炳灵寺的陡峭山间,上下攀援才找到最佳视角;为了追赶小浪底排洪时间,弃车步行搬运绘画器材奔向水边……一次次探险式的写生,王克举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这一路下来,且不说惊心动魄,那份担忧和纠结还是不堪回首。黄河的伟大,其难以靠近和难以征服,我在画黄河的时候,内心里有一种去朝圣的感觉。我的朝圣,就是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用画笔一笔笔地将心中的黄河堆积在画布上,怀揣崇敬之心,用画笔和色彩把黄河丈量出来。”

        王克举笔下的黄河有波澜壮阔,也有草木温情。在黄河下游,长卷《黄河》中呈现出更多黄河两岸的树木庄稼、黄叶果实,纵是观者观看至此,也能从画家在这一段画面上从容尽致的颜色和笔触中体验到历经艰难险阻后的温暖乡情。

        对于每个画面都高达2米、宽1.6米的长卷《黄河》,王克举全程都在写生现场完成,多年的写生经验让王克举此次创作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101个画面,无一张废画,仅有个别画面在回来后进行了少许加工。

        完成创作后,王克举说:“《黄河》长卷的创作,让我在深层次上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地理和华夏文明。历代的人们一次次遭遇黄河洪水,又一次次重建家园,中华民族在与黄河的抗争当中建立起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所以黄河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黄河只是其象征物。”

        长卷《黄河》完成后,王克举认为黄河还有太多内容值得被记录,他仍行走于黄河沿岸,黄河边的毛毛草、稻谷、窑洞、石林……都被王克举用一幅幅小画描绘出来,形成了“黄河两岸”系列,于是,在各地的长卷《黄河》巡展中,总可以看到一些新“成员”的加入。

        时至今日,王克举的黄河写生仍步履不停,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黄河——王克举”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本报讯 12月15日至2022年3月2日,由中国美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美术馆、方圆美术馆承办的展览“黄河——王克举”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在近200件系列展品中,最为吸睛的莫过于王克举经4年之功完成的161.6米油画长卷——《黄河》。

        从2009年起,王克举便开始了对描绘黄河图景的准备工作:反复写生、锤炼语言,研究前人的长卷巨制经验,制定环环相扣的创作计划和路线。详细的笔记充分显示着他对所选地域景观的研判,既包括景观的代表性,更有对各个景观之间相互衔接和前后关系的兼顾,以及对当地气候、特点的论证。经历了多件黄河题材作品的历练之后,2016年,《黄河》长卷正式“启程”。王克举以自驾的形式,历时4年走过4万公里沿黄路,身临其境、深度对话,熟悉黄河历史、了解黄河文化,从黄河发源地一路画到家乡山东段、黄河入海口,为母亲河做整体性造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9(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