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萦绕 温润绚丽——谈砚中瑰宝红丝砚

        作者:张克奇2022-05-19 07:57: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荷趣(红丝砚)

          (2/2)红丝素池砚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20年12月,一块红丝巨石“钟灵”落户新建重启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一层中厅,为北大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临朐元素;今年5月,“灵气所钟——山东临朐红丝砚历史文化展”在北京大学举办,让更多人了解到临朐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

          早在唐宋时期,临朐红丝砚就已备受文人墨客喜爱,声名鹊起,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即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宋代唐彦猷知青州时亲自参与过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加工,并在《砚录》中有语:“凡自红丝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大文豪苏轼亦言:“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许尔。”此外,南唐后主李煜,宋代的欧阳修、陆游,以及元明间的倪瓒、徐渭等,皆对红丝砚有过很高的评价。

          清代乾隆皇帝喜砚,尤爱红丝砚,清代官修《西清砚谱》收藏的三块红丝砚,均由乾隆御题。在红丝石“风”字砚上,他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红丝砚的产地和特点:“石出临朐,红丝组锦”“既坚以润,腴发墨汁”。乾隆还有一首为红丝石“鹦鹉砚”所作的御制题铭诗:“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赋后,镂肝吐出一丝丝。”“鹦鹉砚”琢为鹦鹉形,砚面正平斜带红丝缕缕,雕工细腻,翎羽分明。这首诗前两句是写鹦鹉砚的造型:鹦鹉收起翅膀,不羡慕那能高飞入云的鸿鹄;后两句是写砚台的纹理并抒怀:真让人不由猜测,这砚上的红纹就是祢衡写完《鹦鹉赋》后吐出的一丝丝鲜血,镌刻在这上面作为他高洁心志的见证。

          历史上,益都(如今的青州市)和临朐均属青州府管辖,以州名冠物是历史上常用的方法,所以历史上把益都黑山和临朐老崖崮红丝石所制之砚统称青州红丝砚。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直线距离仅20余公里,二者属同一山脉、同一地质地貌,这一范围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红丝石,其石质大同小异。说白了,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只不过是红丝石的两个开采点而已。

          世人为何如此推崇红丝砚?这个问题也曾有人问过唐彦猷,他回答说:“墨,黑物也,施于紫石则暧昧不明,在红黄则色自现,一也;斫墨如漆,石有脂脉,能助墨光,二也。”据有关资料介绍,红丝石形成于4.5亿年前,存在于奥陶系马家沟组土峪段的顶部,在漫长岁月里多种作用催化下,呈现出“红黄相间、细腻温润、纹理奇幻、色彩华丽”的独特气质和形韵,既易于发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温润绚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对红丝砚评价甚高:“红丝石出临朐县,其色红黄相间,佳者绝不易得,故世罕流传。是砚红丝映带,鲜艳逾常,而质古如玉,洵为佳品。”

          虽然自唐朝以来历代都对红丝石进行过开采和加工,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以及红丝石资源稀少、开采难度极大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的红丝砚可谓凤毛麟角,有幸得之者无不视若珍宝,山东省博物馆里就收藏着一方唐代箕形红丝砚。元明时期更是因为石源罕稀、交通阻滞及社会动荡等原因,红丝石开采时断时续继而陷于沉寂,导致日渐萎靡,知名度不及端砚和歙砚。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艺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经过全面调查、重新发掘,终于在临朐老崖崮周围又开采出了比较理想的红丝石,后在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石可先生不遗余力的推动下,红丝砚才重获新生,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也得到了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砚爱好者的青睐,愈加名贵天下。近年来青州黑山附近也陆续有红丝石出土,虽然发墨较好,但颜色淡红,纹理多为黄斑点,远不如临朐老崖崮一带所出红丝石美观。现在市面上受人宠爱的红丝砚,多出自临朐。

          红丝砚若按底色与纹理论,以红地黄纹和黄地红纹为最佳,红地红纹、红地无纹次之,灰黄地淡红丝纹、灰红地紫丝纹次之。也有的纹理红黄相参,很难分清是红地黄纹还是黄地红纹,也有的纹理变化诡异,很难说是什么纹理,这些丰富的颜色与纹理使得红丝砚更加绚丽多姿,受到不少藏家的偏爱。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审美取向里,一直将红、黄二色视为富贵、吉祥、喜庆的征兆和尊贵与权力的象征。红丝砚因此更加惹人喜欢。红丝砚的纹理大致分为刷丝纹和旋花纹两大类,细分则又有奇特变化的多种形态,全为造化天成,使人叹为观止、遐思万千。有的看似图案纹理并不明显,但是经过制砚大师的精心设计、雕琢,就能随物赋形,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达摩悟道、观音普度、嫦娥奔月、东坡竹杖、独钓寒江、羔羊跪乳、踏雪寻梅、云蒸霞蔚、岁寒三友、空山松涛……每一块都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于一体,无不妙趣横生,让人击节赞赏。

          对红丝砚情有独钟的石可先生曾多次刻制砚铭:“红丝华缛赤燕霞,砚中瑰宝天之娇”“刀裁云破,霞映红丝”“柔其外,刚其内,云霞萦绕透其背”。著名作家、红学家端木蕻良得到一方仿唐箕形小红丝砚后,对其赞不绝口、爱不释手,经常在脸上摩擦,谓之如婴儿的脚后跟。红丝砚温润的石质,确实让人感觉如握美玉。时常抚摸把玩,则有人石相亲之感,长期把玩,则会形成包浆,呈现古色古香的独特美感。目前,红丝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临朐这方土地上也走出了高星阳、张国庆、傅绍祥、刘文远、闫金鹏、冯曰宝、冯继正、尹杰、安同昌、王大成、李德雨、夏永等一大批制砚藏砚名家、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为红丝砚的传承发展做出种种努力,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红丝砚精品。长1.23米、宽0.6米的《龙凤呈祥》红丝巨砚和高1.86米、宽0.8米的《真金不怕火炼》红丝石巨屏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世界之最、中华一绝。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墨汁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书家研墨的辛劳,砚的实用性日益减弱,观赏性进一步增强。赏心悦目、温润如玉的红丝砚会更加大放异彩,独步于砚林之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17(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