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靠学问成就书家

        作者:胡立民 2022-06-10 08:34: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孙文佳著《二王书法学习津梁》十卷出版:第一卷《王羲之家世》、第二卷《王羲之书法》、第三卷《王羲之经典作品临摹与创作》、第四卷《王献之家世》、第五卷《王献之书法》、第六卷《王献之经典作品临摹与创作》、第七卷《二王笔法》、第八卷《二王书法类编》、第九卷《二王参考文献》、第十卷《古今十大书家与二王书法》


          我总想写点文字,表达我对孙文佳做书法学问的敬佩,尽管有时我和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所做的事业——创作、著书、教学、就是‘文佳’意义的再现。”其实我说的远不止于此。他做“书法学问”感动了很多人,也更让我倾慕。

          做学问是辛苦事,有些人对做书法方面的学问还时常有微词,在他们的眼里,所谓书法就是写汉字,不须做什么学问,所以做书法的学问者很少。“靠书法卖钱才是真本事”,几乎成了有点成绩就飘的人的共识。其实这正是当今中国书坛浮躁的表现。可孙文佳既有文人那种“柔劲”,并以此为乐,又有东北大汉那种“猛劲”,为了责任和担当便义无反顾。最近我拜读了他3年来创作的将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部分书法作品,发现他无论是在技法上、艺术思想上还是人生的境界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我了解孙文佳,他默默地做了很多书法方面的学问,有“三法”的,也有创作和气象上的,这足以证明,他在书法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踏实地印着古代书家的影子,这是靠做书法本体以及相关学问才成功的。

          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孙文佳,从小与“文”结缘,进京之前的打拼为他今天的成功埋下了伏笔——笔墨功夫。他写二王,攻小楷,在书法家张荣庆的教导下,创作上取得了很多骄人的业绩,也被同辈书家所赞许。他的行书和小楷创作,就像一个披着东晋风尘来到今天的雅士,并亲切地向我们讲述着那个辉煌时代伟大书家们的故事,如一股清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我们的面庞,他没有用语言,而是用自己的书法艺术,回望中国书法史上那个书家辈出的灿烂时代。我说的这种感觉从这次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你一定能找到。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创新,但创新要建立在一个“血脉相连”而不是“另起炉灶”的思想意识上。孙文佳深谙此道,经过了一段“博古”的过程后,终于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时代感,这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书家才能做到的。

          书匠是实用主义阶段的同路人,书家却是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引领者。孙文佳以书家的情怀不仅做着书法创作的学问,而且还做了“著书”的学问。在当下,有多少人在写二王,可又有多少人能深刻地了解二王、二王艺术以及他们对中国书法产生的巨大影响。写二王的人不少,研究二王的人却少之又少,因为关于二王的学问不好做。

          孙文佳自己写二王,同时又潜心研究近现代学习二王的大家,以及学问与成家之间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他对二王的“推崇”促使他“走进”二王,于是他从2018年开始编著《二王书法学习津梁》(全十卷) 80万字,并有相当数量的图版。5年的时间里,在工作、教学、创作之余,孙文佳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走遍二王父子出生、工作、归隐的地方考察,去各个博物馆搜集整理与二王相关的资料,这种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在当今书坛屈指可数。

          当我们谈起他这10本书的整理、写作过程时,他总是笑着说:“太不容易了,但我觉得值!”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收集资料、了解二王的人生经历后发现——之所以二王父子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有伟大的人格。”孙文佳这话说的精辟,这也是我在读《王羲之家世》卷时的深刻印象。

          现在二王书风正盛,有多少人在吃着二王的“饭”成长,可大部分人却不了解二王的生平、思想、经历,更不了解自己临的二王经典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的,常以学到笔法、字法、章法而满足,太重表面。这套书的发行,给学习行书者以助力,让主攻二王的朋友们不仅学二王书风,更学二王品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古人传统的作品。这正是孙文佳著此书的宗旨。他在创作中著书,又在著书中去升华创作,这应该是一个做学问人应得的收获。

          孙文佳是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专职老师,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工作,更是他铭记在骨子里的那份使命,也是他著书立说的动力。他认为没有创作成果,不去做书法方面的学问,就没有资格当培训中心的老师,打铁真得需要自身硬。他带着很多学生,也经常到外地讲课,无论是上大课作学术报告,还是带导师班作示范,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都是边讲边写,并同时传达书法与做学问的理念,督促学生们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有所成就。在他的教导下,一批批有成绩的作者脱颖而出,被书坛瞩目。

          (作者系中国书协《中国书法通讯》原主任编辑、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原副秘书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2(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