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变者面貌 不变者精神 黄宾虹《湖滨山居》

        作者:邓国皇2022-06-27 07:01:52 来源:美术报

          (1/2)黄宾虹 湖滨山居(局部) 32×90cm 国画 1947年 中国美术馆藏

          (2/2)黄宾虹 湖滨山居 32×90cm 国画 194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近代中国,西方文化输入产生的碰撞和交融,导致中国美术思想出现混乱局面,而正是权威模糊的时期,多重标准提供了更多道路的选择,中国美术于是拥有了新的理解和观看视野:无论是康有为提出 “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还是陈独秀“要革王画的命”,或者陈师曾认为文人画要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包括“方黄之争”、“二徐之争”等等,都显示了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先贤们积极探索中国画出路的努力。

        其中,被称为“传统派”代表的黄宾虹,显示出一种自觉守护和开掘传统思想资源,借古开今的态度:他为各类美术杂志撰写了大量介绍、讨论中国传统书画、古玩的文章,与邓实、黄节创办“神州国光社”,并主编《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和与邓实选编《美术丛书》等。画风承自宋元传统,形成“黑、密、厚、重”个人面貌,是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

        中国美术馆藏有多件黄宾虹的作品,这件创作于1947年的《湖滨山居》,为中近景构图,沿用了“渔樵耕读”题材。近景为湖畔,岸上两人坐而论道,远处野渡泊有一舟。沿山路曲折盘旋而上,筑有数间错落有致的房屋,用轻松而清晰的轮廓线写出,两侧山石和树木则几不辨轮廓,而层层深厚,分明融洽。

        画面用笔松而透,“心随笔运” 笔笔相生,收放有度,积笔墨数十层,虽繁复而严整;墨迹厚而活,积墨、泼墨、破墨、宿墨并用,笔苍墨润、酣畅淋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画的右上角有作者落款“北宋画多用焦墨,兹一拟之。丁亥,宾虹”。虽然画面的意象和笔墨,很难对应上北宋某类画或某幅画,却很好地延续了北宋山水画气势磅礴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学者论黄宾虹绘画常用到的一词:“浑厚华滋”,是一种有别于古人的极具个人面貌的审美追求。

        该画创作时,黄宾虹已是八十四岁高龄,遭遇时局日恶,物价飞涨,他当年在给张虹的信中抱怨道“拙画亦未间断,唯生活高涨有至万倍者,租住房屋为尤甚。” ①而在前一年给傅雷的信中,他解释为什么画愈加愈黑的原因:“近来拟法唐敦煌发见,及唐宋西北收藏名迹,稍稍受其束缚,兼时事心绪不宁,胸臆抑塞,每作一画,竣工之后总觉不够,愈加愈多,什居其九” ②如果我们认同汉克罗齐说的艺术是一种“心灵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黄宾虹的画为什么是“黑、密、厚、重”的面貌,就会对他画中表达的情感、认知和审美判断有大致的了解,虽然艰深晦涩难以捉摸,却耐人寻味。

        唐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既赋予文人历史使命感,又是对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态度。黄宾虹的创作显然如此,他努力守护传统,但并不是要画成一幅古画,而是深入进去,萃取精华,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脑袋去思考分析世界,从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而不是刻意为创新而创新,或为拉开跟传统、跟别人的距离而创新,这点对当今画坛颇具启示作用。

        注释

        ①王中秀编著《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②王中秀编著《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作者供职于广州美术学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