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棘院秉衡》看古代如何“高考”

        作者:郑学富2022-06-27 07:15: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徐显卿宦迹图·棘院秉衡 局部 (绢本设色) 明 余士 吴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图册《徐显卿宦迹图》,记录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右侍郎徐显卿的为官业绩,现存26开,每开纵62厘米、横58.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中第11开为《棘院秉衡》。棘院即古代开科取士的地方贡院,因贡院用荆棘遍置围墙,故名“棘院”,“秉衡”则寓意秉公无私。此画表现了徐显卿公平、公正主持科举考试之事,从中也可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情景。

        北京贡院为全国会试的考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早期贡院很简陋,举子(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考试、吃住的场所称为“号舍”,是用木板和芦席搭建的棚子。会试的时间一般在农历二月,名曰“春闱”,时间为9天3场,每场3天。万历二年(1574 年)三月,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对贡院进行改扩建,次年九月告竣。重建后的贡院面积扩大了,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高墙四周各建角楼以备监考瞭望之用。《棘院秉衡》所绘即是这次重建后的贡院情景。

        史载,徐显卿生于嘉靖十六年 (1537年),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二年(1574年),徐显卿作为同考官,参与会试校阅试卷;十一年(1583年),他再次参与会试校阅试卷;同年秋,作为主考官主持武举会试,《棘院秉衡》描绘的即是此次主持科考的场面。画面所绘场景是贡院的主体建筑,前面尚有两重大门:外面的大门分左、中、右三路,立牌坊三座,左为“虞门”,右为“周俊”,中为“天下文明”。牌坊后又建两座门,每座门两侧都配有小厅,用来稽查进出人员,靠右一侧的大门为考生进出之门,称作“龙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考生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搜身,以防考生身上藏有“夹带”。

        面中贡院内的官衙房屋排列整齐,树木葱葱郁郁,晨雾笼罩,凉风习习,应是天刚蒙蒙亮。考生、监考、考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考场肃穆,气氛紧张,整个画面一片静谧,好像掉根针都能听得到。甬道最前正中是明远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楼上彩旗飘展,四边站有监考官、巡查官,登临眺望,严防考生作弊。甬道两旁是一排排号舍,东西两侧建有号舍70区,每区70间,为砖瓦结构,考生坐在其间,正苦思冥想作文。明远楼后中部是至公堂,为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室内端坐者为监考官,两侧有东、西大库。再后一进院落,正厅为聚奎堂,这是主考官所居之地,其中身着红色官服者为徐显卿,旁有侍者站立。两侧有几个院落在绿树掩映之下,是同考官、内监试、内掌卷等“内帘官”们办公居住的场所。其他建筑还有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印刷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

        《徐显卿宦迹图》是古代官僚集团的真实写照,涉及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典封礼仪、宗教哲学、民俗艺术、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明清时期的《宦迹图》一般都是官员在功成名就或致仕后邀请画家创作,目的是为了记录本人奋斗的足迹和取得的功绩,以激励教育子孙后代。在创作上要求画家要有一定的写真技巧,追求事件环境的真实性和人物形象的逼真、神似。所画内容、形式要体现主人的意愿和审美情趣,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所以具有写实性,并且条理清晰,内容准确详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历史研究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棘院秉衡》见证了北京贡院以及科举制度实施的情境,体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力图追求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8(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