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画的人“看”到了“远方”,从而进入“慢细”的生活状态

        作者:曹工化2024-07-11 08:53:08 来源:网络

        斑被兰 ║ 34cm×45cm ║ 绢本设色 ║ 2024年

        说到“形”,就会让人想起“文人画”那条千古不易的金科玉律——“不求形似”。这似乎是与“形似”的“慢细”相对立的。但是,我们往往把“不求形似”误读为“求形不似”,一看到“慢细”的“形似”就说不“文人”。其实,在胡进曦这里,“形似”不是他“求”的“终极”,而是在“形似”中呈示“象外”之“意”——中国画所谓的“写意”,“写”的就是这个“意”。而胡进曦的书法用笔就是“写”。所以,“慢细”与“写意”不但不相悖,而且是相反相成的——当然,这很难。这也是“在家出家”“立地成佛”的“不二法门”。胡进曦,就“立”在这“门”里,遥望着“远方”。

        这就让观看胡进曦画的人“看”到了“远方”,从而进入了“慢细”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进入“这种”状态,是不容易的——但又是非常令人向往的。胡进曦的画是必须“静观”的。你有“静”的“预期”,而后,在画中与“静”相遇,而后,与“静”同在——哪怕仅仅只是片刻,也是难能可贵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这“静”是“慢细”造就的——更是“慢细”后面的“意”造就的。那么,“慢细”后面的“意”是如何造就的?

        “慢细”是需要“勤”的,但“勤”就是“忙”,一“忙”就有两种可能:要么“心慌”,便成“慌忙”;如不“慌忙”好似“不动声色”其实只是“麻木不仁”——在画的时候,你心里根本没有“声色”。问题还是在“心”里——“吾心则宇宙”,一切皆在“心”里。

        还是那个拼命抵抗“心为形役”的陶渊明说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才是秘诀与法门。

        “身”要“勤劳”得没有丝毫多余之力,而“心”却要常常保持“闲”的状态。

        “闲”才能“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心闲”才能“澄怀”,“澄怀”才能“观道”。“孤云独去闲”。

        胡进曦的画里——大多数“慢细”的画里,有许多的“留白”,这就是“闲”处,而且是“常常”。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是一种艺术的境界,一种生命的境界,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了胡进的生活“常态”。

        文/曹工化,丙申春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9(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