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平·油画丨理性精神与情感律动融合,具有契合于时代的生命力

        作者:吴为山2024-07-22 08:51:25 来源:网络

        闫平   母与子 150cmX90cm 2003年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闫平  

        20世纪以来,关于油画民族化的讨论、探索,一直是艺术家们关注或应对的挑战,在图文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并不缺少观点与观念,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艺术史的变革与发展引发出面向本源的思考。在艺术趋同的当今,本土化的追求显得尤为突出。究其根本在于由外化内向内省的转变,简言之,在艺术语言上回归绘画本体,在精神上回归中国文化。尽管受当代主义观念的影响,但架上绘画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不仅没有衰败或消失,反而焕发出与时代相契合的崭新生命力。

        毫无疑问,闫平的绘画作品具备这种契合于时代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显现是因为艺术家在找寻普遍真理的过程中,捕捉到与自己情感对应的视觉图像。而这图像中包含的文化传承与个人创造正是艺术家的原动力。

        闫平绘画作品的潜在生命力,是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文化气质。理性,是她对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的研究和对油画语言的传承。具体到画面,则是对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等元素的思考与表达。进一步说,她受到印象派之后西方视觉艺术革命对形式探索与结构重建的影响,透过客观表象,超越透视空间和生理结构,寻求主观情感的律动,建立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秩序。

        她研究毕加索和勃拉克,感受形式深处的艺术匠心,这种理性的介入为闫平进入绘画的国际语境铺陈了底色。感性,体现在她具有选择性地借鉴与吸收,恰恰暗合了她的个性与意志、敏感与激情。她乐此不疲地在生命的本真和生活的感受、在学习经典和自我创造间穿越,在表现主义和写意精神的双重变奏中实践着她的审美理想。闫平迷醉于人性的挖掘和图式的创新,在“母与子”“小戏班子”“静物花卉”和“风景写生”这四个主题里,在女性视角和个体意志的背景下去追问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探寻自由、勇敢和有感而发的心性表达。鲜明的、真实的、瞬间的近乎直觉的感受,使得她的每幅作品都充盈着饱满的情绪和真切的情感,流露出单纯却执着的精神气质。透过交织的笔触和飞动的线条,在色彩的冷暖和明暗的对比中,在生动的形象刻画和夸张的形态里,我们看到了画家熔铸客观自然和艺术心象的能力,更感受到其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原始的冲动,这表现的欲望,这涌动的才情,这娴熟的技巧,这高妙的意境尽在一片化机中。

        其实,闫平是一位既理性又性情的艺术家。对于油画本土化的探索,她并没有刻意为之,更没有用概念的框框条条去约束、规范自己。正因为她关注人,力图在善良、美好的事物中寻求表现题材,探索中国人温良、灵敏、坚毅的精神特征之表达,并以此塑造自己的艺术,所以本土化和民族化从她的作品深处折射出来。纵观艺术史,能留名的作品的共同点是与人共通、表现自我、传达思想,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这是艺术得以超越时代的内在力量。

        闫平画中的抽象线条的韵味和几何块面的构成,神会中国文人对于“气”的推崇,整个画面所抒发的气象洋溢着东方美学意蕴的现代表现特征。难能可贵的是艺术的涵养与表现的激情完美地统一于她的每件作品之中,并且不自觉地流露出自信与从容。

        闫平的优秀,在于她以作品而立身。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启动之初,我们油然想起她。相信,她的艺术能传达时代的声音。

        (文/吴为山)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7(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