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0-23 10:02:48 来源:网络
现代水墨人物画与古代“文人画”的不同,它需要在学习古代优秀绘画传统和汲取西方造型艺术有益的因素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个性化的语言形式,若要达其目的,必须要越过三大障碍:首先要解决好人物造型的障碍;其中必须要总结古人人物画造型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向西方绘画大师学习;其二,过“笔墨”的障碍,理解并认可传统笔墨问题的同时,还要树立心积极寻找自己的“自我笔性”问题,建立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其三,必须要研究自然,过自然向艺术转换的障碍。以至达到情感与精神的物化创作。
关键词:现代人物水墨画;造型;转换;建构个人形式语言
现代水墨人物画与古代文人画不同,它是新时代的产物,无论是造型、形式和技法,均反映的是新时代的人物和内容。但古人给我们留下优秀的笔墨传统仍是我们永不丢弃的法宝。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神”是永恒的。在世界画坛中,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的也就是中国的写意画。
写意画主要以水墨为表现手段,故写意画亦称“水墨画”。而现代水墨人物画又与水墨山水、水墨花鸟画有着自我独特处而不可相互替代的特征。除了“笔墨”有着大体相同的要求外,现代水墨人物画要首先解决好“造型”的基本问题。谈到造型就必然意味着除了“纵向”学习与发展,还要“横向”学习。必须要向世界上一切造型艺术中汲取营养。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传统,另一方面还要有发展的眼光建构起个人语言和形式的完善。现代水墨人物画必须要跨越过“四大关”障碍,分别是人物画造型的造型关,临摹学习传统、认知古人笔性形式的传统关,写生实践中寻找自我笔墨形式的转换关以及建构自我形式语言、情感与精神表达的创作关。
一、过人物画造型之障碍:造型关
水墨人物画的学习首先是造型问题,虽然山水画花鸟画同有造型问题要解决,但人物画对造型的要求要高得多,难得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顾恺之就有论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要想画好人物画必须要下比其它画种多得多的工夫,不然,拿起笔时,笔墨将无所适从。
人是有骨有肉有灵魂的活生生的肌体,那人物画就要解决“骨”的问题——解剖、透视,“肉”的问题——面部和肌体的表情,“灵魂”的问题——内心精神状态的把握。这些问题,西方的艺术家解决的相对彻底,以至从文艺复兴,再到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绘画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绘画,可以说在人物画造型表现方面,真可谓无懈可击。
但作为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绘画,又有着更长久的自身艺术表现规律,不能说把西画造型基本功打牢了,就可以超越中国人物画造型之障碍了。因为中西绘画又是世界上两大绘画体系,又有着各自不同艺术规律和表现要求。
首先中国写意人物画的造型要与诗书印等互相谐调而一体化,“文人画”更是如此,现代人物画从意象精神上也要把握这种气息;而西方绘画就是单纯的视觉艺术。绘画就是绘画。
中国画写意人物画是用笔墨在生宣纸画出来的,其所用的线必须是“写”出来的,要“骨法用笔”、“以书入画”,线的粗细长短、曲直转折都存着一整套程式和规律,是要经过长期修炼的。其“线”之所以美,是力度节奏所至,线与形是相互支撑的,无力无变化的无笔无墨的线,其形也什么都不是;而西画也用线,但仅是为了塑造形体本身(轮廓线);中国画人物画的造型主要讲“固有色”、固有结构,而西画主要用明暗、光影来塑造形体;中国画人物画的造型时要考虑到“空白”在其中的因素;妙在取舍,需要强化与削弱的主观处理,达到“笔断气连”、“一笔书”、“一笔画”,空白而不多余,亦为画面的“实处”,“计白当黑”。空白处当为观者联想处;西画(油画)每一处都要用色填满,既使表现白色,也都必须用不同冷暖的笔触一笔一笔填满;中国人物画造型灵活多变,前后大小主次方圆由画者主观的根据画面的需要布局,西画(19世纪以前)是有严格的焦点透视的。大小远近要根据科学透视来描绘。总之,中国画的造型,主观与客观的灵活结合,西方绘画人物造型为写实的,是用纯客观的比例塑造出来的形象。
熟悉中西人物造型的不同,那么,就必须考虑自身的造型特点和规律。现代水墨人物画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现实变化而变化。一方面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要汲取世界造型艺术的经验,学习西方大师表现人物画的深刻性,同时又绝不能丢弃古老的祖先给我们创造的传统艺术精髓。此乃现代水墨人物造型的方向和原则。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已进入了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的种种方法和手段,不断摸索和提高现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如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舒传熹、王庆明、吴宪生等先生探索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基础的“结构素描”教学实践,早己得到特别有效的验证。
我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中国画人物造型基础训练、大都以“光影式”的“苏联经验”。这种造型训练一旦转换到水墨画,它的缺憾和不足就马上暴露出来。“结构素描”,就是针对和解决我国中国画人物造型基础训练问题。总的来讲是汲取西方造型优秀传统,更主要是发扬中国优秀绘画传统,排除“光影式”塑造、画本质结构,发挥并加强线条的表现力,主观的处理人物造型是根据艺术表现需要,排除纯客观的描摹和“显影式”苏式的表现方法。古今中外人类早期绘画无不用线造型,唯独我国古代先民觉悟早,把线条这最有力的造型手段,发挥到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地步。并从中确定了用“笔线”的民族审美品格。随着汉文字的产生,锥形毛笔的运用,更净化了线条的形式意味,唐宋时期提出“书法入画”,把书法用笔自觉运用到绘画中去。中国画的线更具有了东方绘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画基础造型阶段就揉入这种意识,消除了现代水墨人物画从基础造型到水墨的转换的尴尬局面。
水墨人物画越过造型关之障碍,方可谈到笔墨问题,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张水墨人物画造型还可以,虽然笔墨差些,这张画尚可观也;如果有着“龙飞凤舞”的笔墨,但造型一塌糊涂,此乃不过是一张废纸。造型的问题是首要的,而且要一生中坚持训练的,是不进则退的。
二、临摹学习古人传统笔墨认知古人笔性形式:传统关
中国画的学习,临摹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临摹古代名家山水、花鸟、人物画与工笔、写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可以边临摹边认识我们祖先遗留下的宝贵遗产,从中体察优秀艺术家的造型手法,用笔用墨用色用水等方法,提高表现技巧,提高艺术鉴赏品位。看画是一个方面,而临摹是“读画”,不仅是动眼、动脑,是动手,是研究,是融会贯通,全面透彻的领悟。是掌握古人创作思想、方法、造型、形式、技巧等,其宗旨是学习之后的改造、发展和创造。
临摹的范本一般为唐代以后画家的作品为宜,因人物画到了唐以后,从造型到笔线已到成熟期。单从写意人物画临摹是不够的,因古人从梁楷到任伯年期间,古代留下写意作品了了无几。所以工笔“白描”,线描作品同样是我们学习揣摩并临摹的内容。如李公麟“白描”,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等。但还是要以写意临摹为主,如清代水墨人物画,如闵贞、苏六朋、任伯年的作品等都是临摹的好范本。与此同时还可临摹古人水墨山水画,水墨花鸟画。
我们过去临摹的方法,多以“摹”为主,就是把线描稿拷贝下来,一遍一遍的勾线,后添色,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练习线条的功底,求得线条的质量为主。而写意画的临摹同样也是从线条的疏密聚散、用中锋线为主的练习。其实,我们临摹的目的,除了学习古人用线的质量外,主要是认知古人用笔的“笔性”问题、形式语言问题。
传统山水画自隋唐至明清,从用笔到用墨,从工笔至写意,从理论到技法可谓十分完备。从人物画的的角度,过去在学习传统临摹时,大都以写意花鸟为主,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主的“新浙派”人物画,除了学习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外,在用笔用墨上均从写意花鸟画里找方法,一笔下去,有浓有淡有干有湿,达到灵动而自然渗化的笔墨效果,不用“积墨法”,其人物形象滋润鲜活。但也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比如画大场面组合人物用此法就难以成功,总感到松散,很难达到画面的完整。从传统山水中汲取用笔用墨的经验,就容易解决这种矛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花鸟大写意一般用大笔(斗笔)泼墨易概括,而山水画一般用小笔画大画、小线条、小墨点、能较具体地刻化山势、山质的凸凹曲折、起伏高低,笔笔落到微细的结构上,这与画现代水墨人物画微妙精致的结构和表现神态相一致。一为大笔触,一是小笔线,一为水多而多渗化,一是水分少而多皴法。这样人物繁多,造型丰富,深入具体,真正将人物内心的神态充分表达出来的理想就成其为现实了。这也是现代水墨人物画不同古代文人画的根本所在。
认知古人名家各派用笔的特点,用笔的性格,为的是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在临摹学习的过程寻找自己的笔性形式。自我笔性的寻找与建立,不可看得高不可攀、神圣不可侵犯,它是与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感、精神追求紧密相联,同时又与师法自然、直觉生活不可分离。我们现在就是要主动寻找自我笔性形式,而且完全能办得到。
世界上的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没有比中国的宣纸水墨与锥形毛笔的使用过程更能直接显示和记录自我内在精神的了,运用手与臂和毛笔头画出的线条或水墨反应在敏感的生宣纸上,所显示出的视觉痕迹,会明明白白地倾诉画者的精神痕迹,所以说,水墨画因此而最具有语言表现性质。
当我们认知古人的个人笔性性格及其表达的内容语言后,要面对时代的生活与自然,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笔性形式和语言表达。不断表现自我笔性的个性性格,不断完善自我笔性形式。
三、在写生实践中寻找自我笔性的形式:转换关
现代水墨人物画虽然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但并不等于是自然的描摹,也不可能是自然描摹,中国画自古迄今从来就不是自然的翻版。从来就是主观表现的,但这种表现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不分离,与生活不分离。特别是人物画,完全主观的形象没有任何说服力。也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现代水墨人物画要借助写生。面对物象观察研究、把眼前的客观自然形象转换成为艺术形象——水墨人物形象,反过来又对应眼前的客观物象。绝非是用毛笔描摹客观物象的“物质感”,而是水墨、用笔、用墨表现出来的画面的“物质感”。所以要必须弄清楚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器与道,自然物质与水墨物质等等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写生中要有一种能力、一种艺术表达能力,一种如何把自然形转换为艺术形的转换能力。
过去,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写生,用毛笔画速写或素描的成分多。或是一种观其形象而“背画”,一种绘画的程式(一种共用的方法),如:“前浓后淡”或“前淡后浓”、“写纹当以勾笔取之、写缕当以皴笔取之”(清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浓写花枝淡写梢,鳞皴老干墨微焦”(元人画梅诀),画人的眼、鼻、嘴、发、手、衣纹等都存一套浓淡枯湿的以及用笔的程式画法,分析其根本乃是用笔用墨的“五色”去企图描摹自然物质的软硬柔粗的质感。
今天我们的水墨人物写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用笔墨把人物画得像,更重要的是通过写生实践,寻找自我笔性的形式,这种形式是超越形象本身的,它是艺术品,是遵循艺术内在的本质规律的,反过来,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形象的精神。
再具体分析,这种形式一是“外形”的表达,一是“内在空间”的表达。“外形”内容包括:方、直、圆。人物造型外型的剪纸化处理,这种剪纸式外形取消了繁琐而偶然的细节,最后只有方和圆、曲与直。外形的单纯化处理是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存下来的也正是艺术的自律;内部空间靠形状:○□◇⊿……形状本身就是形式的具体内容之一,在自然物象里不存在什么方圆曲直形状的对比,形状即是画面空间艺术的需要。中国古代绘画人物形象以及衣纹处理均为用线条的疏密和空白的变化组合来表现的,那是古人创造的形式,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太久远。我们汲取古人优秀传统要创造发现自己的笔墨形式来面对今天的生活。点线面等等都是艺术形式本身的内容。绘画艺术愈是单纯化处理就愈见力量,视觉冲击力愈强。汉代画像石以及汉代早期石雕那种“沉雄博大”就是单纯化处理的结果。而外形与内部空间因人而异,也正消除了千人一面的形式重复,加强了自我创造的主动性。
艺术作品要深刻面对自然物象,但绝不能成为自然物象的奴隶,我们要用艺术自身规律,表达各自的方法、认识和审美,把自然物质形象,转换成艺术物质形象,才是我们写生的宗旨所在。
四、建构自我形式语言?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创作关
我们在此谈到的创作,广义上讲,是建立在高等专业美术学院的基础上的“架上绘画”,但又不是西方古典与现代绘画形式的移植。具体讲,创作是以水墨画自身的语言的独立品格上,是以表现现代生活与自然为根基的创作理念。
创作是学习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高级阶段,是艺术的宗旨。是对“造型关”、“传统关”、‘转换关”的实际检验。是对个人语言形式建构的实际运用。
创作实践操作,仍需从构思到构图的过程,一幅创作作品,往往在前期的构思、构图阶段最能体现出原始的感情冲动和自我创作的价值,当放大正稿完成创作的“成品”时,往往是一种“复制”,反而容易降低或减弱真正创作的意义。情感精神的表达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要在完成正稿的后期制作阶段保持住原始的创作欲,自始自终不能丢失你的有感而发的感觉,你的每一笔,每一墨,始终离不开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倘若离开,即可停笔,不然是在说“假话”而无任何艺术表现力。
过去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构图,有着一套自身规律,构图之前确定一幅画的构成形状,如:“厶”型、“S”型,半圆型等,然后填入人物形象,表达一种主题,是始终围绕整体几何构成型和人物形象本身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如方增先的《说红书》,周思聪,《人民和总理》等作品是以“半圆型”围绕一个中心点的构图方式,刘文西的“祖孙四代”,两个人物组成一个“口”形状,象一座山这些形式的构图迄今仍在运用着。但现代水墨人物画,更多地使用着“渐变”、“重复”、“对称”等构成方式,多从设计艺术吸收营养,多以西方现代派为参照。而“构成”、“设计”等是从西方而来,我们要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体系为根基,我们所讲的创作是要强化视觉特征,注重形式内涵,是从语言上去认识形式整体。其规律是“对比和统一”,“变化与谐调”,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笔与墨、墨与色、形状与形状、笔墨物质与自然物质,还有黑白灰等来构成一个整体,是以自我语言形式的建构为宗旨的创作。一件作品打动人靠的是形式,而形式的背后是生活的深刻感受,优秀的作品是有感而发的,是有情感、有激情的创作。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构图以写实、抽象方式均可,但最重要仍是画面背后的思想。写实不是模仿,要注入感受,要注入现代观念,更注重形式内在规律。一件作品必须首先确定“主体”,是方、是圆、是浓、是淡、是空白,然后其它物象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对比或谐调,这个“主体”也称作“画眼”。
过去水墨人物画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物形象本身的造型,或抽象、或写实、或变形、或以无限延续古人的“十八描法”等等。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形式研究,是超越这些窠臼的,是一种思想解放,是给画者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是以真正建构起个人语言形式的创造为最终目的。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