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0-23 10:31:12 来源:网络
国画技法
赭石是水墨人物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肤色适当地加进一些花青、石绿、胭脂或墨,但基本上还是赭石调子,只是有冷暖、浓淡之别。选用赭石颜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开水泡一下即可使用。铅管装的赭石色,颗粒太粗,易沉淀,在脸上着色时要多加小心。
花青在水墨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原色之一。铅管装的花青质量不好,颜色不正。可用盒装的花青膏,随用随泡,不要一下子泡得不太,花青容易腐臭,影响效果。花青与很多颜色都能协调:与赭石可调成茶色,与胭脂可调成紫色,再加进白粉,又可成为藕荷色;花青色与藤黄在一起,又成为绿色。没有花青,几乎很多用色的问题无法解决。
白色最好用蛤粉,它与石色、水色都能调和,不易变色,而且有覆盖力,与淡墨在一起对比显得非常高雅。但白色与白纸不同,白纸是空间,有深度,而白粉厚于画面,往前跳,要利用好这一特性。
因为白色有覆盖力,在墨用得不精到、渗化的墨迹对形体的形状产生副作用时,上一些白粉,能起到弥补的作用。用白色,最忌四周同时出现死墨,这样显得枯燥。因此,在白色旁边的墨色应有浓淡变化。同时,要考虑到白色与空白的呼应。
用大面积白色时(不带有改错性质),可以从反面上色。这样既不破坏前面的笔触,又可使画面丰富。
在种种颜色中,最难用的是朱磦、洋红。这些颜色太飘,不沉着,很难与墨协调,必须用时要多加小心。黄色虽漂亮,但用时也要慎重,因为这种颜色太跳,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可根据对象调入一些其他颜色,便其老涩一些,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总之,用色尽量少用纯色,应调和使用。石色用衬底,水色要调和,同时,要与墨配合好。
2.练手
有一种“眼高手低”的说法,是指某些人能够看得到却画不出,一说一大套,或是书本上的,或是听来的,但是实践不够, 是让人遗憾的事。所以,我们在让眼睛提高的前提下,要让手也能够跟上去。练手的道理很简单,一是多画,“熟能生巧”;二是要各个击破,不能手忙脚乱,乱抓一气,应把各个部分分别攻一攻,下笔就有数了;三是可以临摹一些好的作品,在临摹中可以研究别人的表现方法,用来充实自己,对于初学者,这是很必要的。这里,我给你们推荐的黄胄的作品(见图《瑞雪迎春》)。
3.练心
手眼是受制于心的,在准确观察和熟练表现的前提下,有一个如何归纳、选择、判断的问题。只有手的熟练与眼的观察是不够的,还要多动脑子去想、去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
另外,我们还要经常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去解决。比如,你将来打算画国画,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速写适应于它,怎样从生活中提取线条,光影与线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应动脑子去想。
速写的水平,是随着你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用及的重要性。
现在,我要提到一个关于慢写的概念。慢写是缩短素描和速写之间距离的一个好办法。慢写带有一定的研究性,所以如果有时间可多作一些慢写。不管是速写还是慢写,目的都是为了研究造型规律,熟练地掌握这种规律,是向水墨画迈出的第一步。
用 色
中国画颜料,主要是天然颜料,有石色、水色之分。石色,即矿物质粉状颜料。用时调胶。石色稳定性好,覆盖力很强,千年不变色;沉着厚重,漂亮而不火气。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等。初学者可先用铅管装的石色,效果虽差些,但还比较方便。水色,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颜料。稳定性能较差,但易与水调和,并较易与墨协调。如花青、藤黄、胭脂等等。
人物画的用色要与水墨配合好。水墨画要以水墨为主,颜色为辅。过分用色反而会失去水墨色的特色。
在用色方面,前辈有不少能手,如任伯年、黄胄等。任伯年作画用色很多,但与笔配合得很好,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用色不与笔性配合就像水彩画,水彩讲笔触,中国画讲笔味,即:书法金石味,这一点任伯年可称楷模。黄胄的人物画用色大胆,泼墨与艳丽沉着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色衬墨,墨托色,响亮而协调。他不但吸引了西洋画用色的调子,而且大胆采用了民间色彩的处理办法,却仍不失中国水墨画的风韵。
用石色时要有水色打底,没有底色,石色易浮于表面。
如在用朱砂时,需胭脂做底子方显精神。但在朱砂旁边,要有大面积的黑与白的呼应,黑、白、红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但红色与淡墨色在一起时,则要很慎重,水要经常换,笔要洗净。另外,上石色时,要等底色八成干时再上,如果太湿,石色易渗到画面背后,干了以后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则显得枯燥,没有水气。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以底色潮湿状为最好时机。
用石青时,要有花青做底色,这样很沉着,又很亮。小面积用时,要与淋漓的水墨形成对比,尤其在水墨略有些烂时,用石色刻画精致而具体的服饰,会很好看。
用石绿,须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绿调进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妇女脸上经常可以用到,画眼窝、鼻底等凹进去的地方,在脸在透视状态下转过去的部分,适当地调进一些石绿,会增强脸部的冷暖对比。总之,在石绿旁边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衬,才更加漂亮。
用 墨 要 整 体
一般讲,“浓破淡”较融合,而“淡破浓”由于生宣纸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浓墨八成干时再用淡墨或清水去破,这样,先画的就比较清晰。当我们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效果。
用墨要整体,要把白纸当成一个无限的空间,你所表现的物体是在空间里存在体积,而不是一个平面。
画一幅画要有整体设计,墨色要注意黑、白、灰的安排。黑,就是浓墨,灰是淡墨,白是白纸,是空间。人群中的留白和白纸空间要呼应好。还有一点切不可忘记,线的疏密变化也会造成灰的效果,线面搭配要合理。尤其画面人物众多时,更不要在局部过多地找小变化,要在一组一组中找大的对比。
在用墨的整体上可以从西洋画中吸取很多有益因素。在这时,看些光影素描、黑白版画大有好处。
在用墨上,南方与北方的画法有很大的不同,南方偏向传统用墨,北方则按素描中黑、白、灰的方式用墨,在墨团外轮廓的处理有很大的不一样。南方用墨讲笔的趣味,北方则把用墨融于造型,南方的用浓墨是平面式的,北方的用浓墨是在人与人形成的空隙中。南方用墨厚实,北方用墨结实。南方多求传统和现代平面,北方多求素描和整体。
积墨:为了使画面厚重,一次用墨不够分量,可反复加强。积墨积在什么地方好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结构素描中讲过,光影素描浓缩于粗线之中,这种浓缩的光影,是积墨最好的方法,但不可一律乱加,尤其结构凸起的地方不能积墨。
画一个单人时,尽量少用积墨,必要时,应积在前后物体形成空间的地方。画面人物众多时,墨应积在人与人形成的空隙中,大面积积墨要有形状,或方形,或三角形,不可太规则。
积墨时,不可太平均,画面上要保持几块第一遍水墨原始痕迹,或者说是在凹进去的地方积墨方显厚重。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好这一技法的应用。
淡墨:淡墨以透明、干净为主,要保持笔与笔之间形成的水印。淡墨要与浓墨呼应、对比、相互依托,同时保持它自有特色。
用淡墨最好是用研的墨,而不能用墨汁,否则没有笔痕的力度。淡墨是墨韵的主要成分,水太少画面会干燥,水太多又会烂掉,要做到淡墨润而不烂,同时还要和空白、白纸、浓墨的对接、呼应,方可造成黑、白、灰和谐的整体。有时单独用淡营造阴雨、雾气、冰雪的气氛,更能发挥它的特长,妙不可言。
淡墨里最忌混进红色,尤其脏水,不能作为淡墨用水。在淡墨上积墨,只能一遍比一遍更重才好;否则淡墨上置淡墨或置上淡颜色都会破坏它的性能,易发闷、显脏,失去透明感。
用 笔
在中国画里,用笔与用墨是相互依存的,笔以墨生,墨因笔现。没有墨,笔迹就留不在纸上;没有笔,墨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变化。用笔一般讲中锋、侧锋等方法,凡提到水墨画的技法都会涉及到这一问题。
笔在纸上的痕迹形成线,对线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用笔的理解。唐宋以前,古人在绘画中的用线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那时用线的主要功能还是以画轮廓为造型手段。其特点就是平面、装饰、散点透视及注重形式的应用。宋朝时,山水画的兴盛使中国画的用笔产生了一个飞跃,除了中锋用线外,又出现了侧锋的几种笔法。斧劈皴的产生,说明了中国画的用线不但有表现外轮廓的作用,还有塑造体积、质感的功能,使中国画的用笔逐渐地丰富起来。后来发展成各种描法、皴法,都是毛笔正、侧锋的互用所形成的。元朝以后,文人画出现。文人画不求形似,但求心迹的抒发,点画之间,虽有形象,但更注重笔情墨趣和心志的宣泄。加之这些人多为舞文弄墨出身,书法的趣味自然流露其中。这也就是“书画同源”的道理。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趣到巨大作用,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画讲究笔法有三个特色:
1.线条
传统的勾线注重书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钗骨”、“力透纸背”之说,大概意思是指线条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墙壁上那样稳;如金钗折弯那样韧;一笔过后,墨迹好像透过三层纸那样劲。书法中“转、折、提、按”等笔法,为中国画用线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这样的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勾出的作品,方为上品。这正是中国画的用线与其他民族绘画的不同之处,也是无论画山水、花鸟、人物画都必练书法的原因。
2.皴擦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以侧锋为多。经过多年的演变,南北方画家的实践,形成多种皴法,如表现石山的“斧劈皴”,表现土坡的“披麻皴”,表现风化石头的“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不但恰当地表现了南北方山水,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此外,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还塑造了体积,如“石分三面”之说,都邮现在皴法之后,也为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
体 验 生 活
通过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还可以发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尤其是画面组织能力可能比较弱,甚至是与创作脱节等等,把问题找出来,有利于今后调整。
当素材准备充分以后,就可放大稿子,依据素材,逐步深入地刻画形象。素描稿子要求人物的组织合理、结构准确、透视舒服。如果人物很多,形象要有个性,注意人物之间的区别,把握其特征,可适当地夸张。如脸型,方的更方,长的更长;身材魁梧的更魁梧,瘦小的更瘦小,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画中出现的手和脚要有主次,应尽力刻画,多下些工夫。
稿子要用木炭条来画,不要太重,尽量多用长线来造型,少用光影,稿子打好后喷上画液。
落墨前,要设计小墨稿。不同的效果都可尝试。安排整体效果时,可借鉴光影素描的原理,对画面整体处理和画面的黑白灰的安排会大有好处。
落墨时心里不要慌,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刻画形象时的勾线可注入中国书法的用笔,中、侧锋结合使用,线面结合,外轮廓用线尽量拖长;表现结构衔妆时,用线要有顿挫和前后关系;在表现形体的质感时,可结合山水画中的皴法。
叶浅予说过:“用线能一笔勾准,决不用第二笔,这样的效果明快,有中国画特点。”黄胄则说:“一根线勾不准,再来一根,不要怕重复,这样不但生动。而且丰富。”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要根据对象给我们的感受来用线。
我自己认为:在勾脸、手、脚或形体裸露部位时,用线尽量准确,能一根线勾准尽量不用第二笔;而衣服、裤子、环境、动物,可根据感觉来勾,有些复线也很生动,和脸、手等用线形成对比,也未尝不可。
一幅创作可多画几遍,前几遍作为找感觉的实验,因为小设计稿尺幅太小,概括力很强,与正稿落墨出入很大。大稿落墨时,很多东西要求具体化、细节充分和刻画深入,对初学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