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0-26 10:00:02 来源:网络
气韵生动
为谢赫"六法"的第一条。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神态。有生气活泼之妙,是属于传神的最高要求,即今天所说的精神面貌,明代画家董其昌认为:“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但气韵也不是绝对学不到,办法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手写生,才可补先天之不足。
谢赫六法所论是作为表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气韵,是为当时的人物画立论成说的。后来人们对山水画、花鸟画,也都以此为第一标准,来衡量画作。作为人物画家,对不同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气质、生活动作和习惯,进行了解观察,就更为重要,这应该说是社会属性方面。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点,如身材高低,脸型的方圆,以及男女老幼等,这是生理属性方面。观察研究了人物的这两个属性特点,才能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晋代画家顾恺之称画像为传神,这是十分合理的,"传"是表达,"徽'是神情。传神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一个早期发现,一切围绕表现人物而采用技法、色彩等,都应服从传达人物精神面貌,使之在画面上有最生动之体现。中国画自古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要求。《历代名画记》中,有'倪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苦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遭,空善赋彩,调非妙也"的记载。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这里不仅看作是作画的标准,而且也成为鉴赏评价的标准了。
应物象形
此语为"六法"的第三条。绘画是通过造型反映其内容。过去说"存形莫善于画",形又是传神的基础。绘画根据自然界之实象.如实地画出其形状(包括轮廓、比例、人物解剖),在形体准确的基础上,才可进一步传达对象之神态。形和神是对立的统一。在形设有画准之前,就希望能传达出对象之神,这对初学绘画的人来讲,至少是躐等而求。"画虎不成反类大"(《后汉书》马接语),也是对某些连画得像都不具备,而侈言传神者的一个讽刺。
绘画在打基础的阶段,要作大量的写生练习,灯光达到象形,最后"得之心而形于笔".画人则要面对真人作写生练习,即是为了掌握不同对象的形体规律,以达到能够体现出真实之形象。
笔立形质
宋代韩拙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以笔墨而成"。可是国画不是为笔墨两笔墨,而是以笔墨作为解决线面之手段.并用笔品状写物体之质感、立体和明暗。可见勾线的同时,笔下即完成三个要素,即形体、质感和运动。否则,画出的许多线纹,不能表达其功能,则是一片线的堆积,缺乏表现力。
在用墨作补充渲染时,同样应具有明确之要求。如用深浅浓淡之墨色,适应物体之结构,以辅助线条之不足,形成阴阳面,完成物象的立体感。
落墨成象
设骨画法是以墨一次完成绘画效果,即把笔和墨两道工序,变成一道来完成。比如画一颗葡萄,可以减去匀线,直接把含有水分的笔尖上蘸上一点浓墨,根据葡萄的形状一笔完成了一个圆团,即可应笔而成象了。同样,几点淡淡的墨团,也可以画出毛茸茸的小鸡,几道阔笔,活生生的水牛便浮现在水面上,这一点还要在没骨画中作出解释。
大部分的国画作品,是以线条来完成形象,这一波国画的一般特点中已经论述。这里再说明以线存形的方法。
线条并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物,而是画者凭借造9而使用的一个干段,观者借此看到画者所示的形象。
用线来表达形象,首先应抓紧形的轮廓和比例。如果你的轮廓打不准,就很难达到画像的要求。怎样月画形呢?除了平时练习画形之外,还要在平时就注意观察人和物的形象与轮廓,以加深感受。因为即二是面对实物写生,也还要有加工取舍。平时不仅应画形象,还要能记忆形象,以罕默写形象,使之谙于胸中。
手
以剪影为例,刀锋只须把人的外轮廓剪下来,人辞本形貌即可留在纸上,但是,如果只把脸上所有光暗画下来,缺乏外形和轮廓,就无法形成人的真响面孔,从山行出线与形的关系。
以形写形
南北银画家宗炳,批比较重视写生的早期山水画家。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之论,基本上与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意思相同。说明宗炳对山水画的要求,应以自然物象为依据,初学时不仅要观察物体的形,还要记录物体的色,至少在收集资料时要忠于所描写的对象,就是最粗笔的写意画,也要画出他所画花卉之品种,人物之性别。如果连写形的功夫都做不到,就更难达到传神了。
以形写神
这一则着重在写神。比以形写形高了一步。作画的程序前面已经谈到,要先求形似,但不应以形似为满足,进一步提高到以形写神,或遗貌而取神,即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把人物的内在精神,性格特点,加以集中和突出,从而达到神似之目的。宋代苏东坡曾讥笑过只重形似的作品,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就是说和儿童认识力一样。"超以象外,得于环中"(唐·司空留《诗品》语)当然这对画的难度就加大了。古诗"墨婶留川影,笔在传石神",说明用笔墨去传山水之神。顽石一决通过画家笔情墨致,就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有了石头的神韵,使冥顽有灵。
《画史》记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唤武太子增长写真,座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数人,闷儿童皆能识之"。说明梁武太子善于在形的基础上,撮得人物神态,使人有睹神忘形之感,而不是形的粗疏妄造。鲁迅先生曾批评过作画的草率态度为"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短,一画是马,不知是驾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在对中国画的认识上,常常也有人借口传神和写意性,恰好给予了粗疏空虚的条件,随便涂抹,就自诩以为得神,这正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见解。
写真
中国画在画人像对称做写真,中国的人物肖像画,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汉代为纪念功臣建云台,筑以鲜阁,陈列功臣们的画像。晋代顾他之曾为袭楷、殷仲培画像,一直到明代曾鲸等所画下的一些肖像,都说明古代画家是长于写真的。隋代的杨契丹在京师光明寺塔作壁画,郑法上参观时,要求看一看他的稿本,杨契丹带着他登上朝堂,指着满处宫殿。人物、冠雕和奔走着的车马说:"这就是我的稿在"可见中巨画家除了对着人物写生以外,还有记忆和默画的能力;
古代有很多善于凭记忆作画的例子,除了谢赫L外,顾问中就是最有名的一例。据记载《韩熙载夜集图》是顾问中和另一位画家周文矩偷偷看过夜宴的场景之后画出的。记忆画也是要经过平时勤奋的练习。苏东坡认为"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常常会有一种情况,当被画者被当作模特写真时,马上会出现拘谨的表情,而当其没有动画家写生的自然场合中,常常最能流露出其性格。习了明代的画家,把人物写真更加面向生活。他们常评为朋友写真,作肖像。象著名的肖像画家就有崔子忠、陈老莲、曾鲸、谢彬、仇英等人。
起伏成实
宋代董达跋吴道子的人物画时说:"吴生之画如塑然,降颊丰鼻,跌目陷胜',是说吴道子的画,有起伏立体的实感。
宋代郭苦虚曾认为,线描即可以具备高侧、深斜、卷语、飘举等各种表现力,但也并不排斥在线的基本表现基础上,采用曾鲸的被染方法,以加强空间立体感,这就是造成起伏成实的方法,国画中可适当吸收一些素描原理,如徐悲鸿所画的《李印泉像》用西画分面的方法,画出了脸部很坚实的肌肉,深沉的目光,鼻头和上下眼睑,显得非常结实有力,且与线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广州画跋》?quot;骨高下,肉起陷"的感觉,使线与内部形体之起伏,揉为一体。
形神兼备
宋代诗人晁以道诗中说:"画写内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是对于形神兼备作品的赞美,明代董其昌认为,宋代的画家即有这种特点。"形神兼备"一语,也是国画语言中经常引用的,形神是指二者结合得很好,才能称得上兼备。如唐代孙位所画的《高逸图》,描写的是一位隐士,呈现在画面上的人物,形体结构极为严谨,达到了张彦远所说的"象物必在于形似"的条件,而在这位隐士的表情和风度上,又流露出一种超越世俗,傲然物外的隐士风采。这幅画足以说明形与神如何统一在一个人物上。宋代邓椿《画继杂税》也以传神为画的主要法门?quot;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此一法耳,一者何也?日传神而已矣"。
惰性言笑
要通过人物的表情,来表现其思想感情,这是人物画的研究课题。言形笑貌产生于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人物画气韵生动的具体化。
唐代的郭子仪请了韩子和周城两位画家来为其女婿赵纵画像,两个人画的都很象,难于分出上下,只好请郭的女儿为她丈夫的肖像作出评定,她说两个画家虽然都画得很相似,可是周访'后画者兼得赵郎情性言笑之姿矿。可见韩干只画象了外形,而周睛却深入洞察了赵纵的性情和内心活动,因而可以超越一般的肖像水平,达到汤康在赞扬展子虔人物画时所说的"神采如生,意态俱足"。
要画出情性言笑的生动姿态;必须下功夫在生活中体察各种生活面,体会不同人的不同思想感情,才能抓住在特定环境下,人物流露出的各种言形笑貌,画出动人的形象。
情发于国
人的表情,最集中的表现于脸上,而神情之流露,又最明显的表现于眼睛,所以画家也有"征神写貌,情发于目"的话。其次才是身与手的配合动作。晋代顾他之在画完人物肖像时,常常几年不点睛,以示慎重。当然五官中的嘴和鼻子,也有重要表情之作用,即苏东坡所谓"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人的各种神情变化,即是通过这些去表现人的喜怒与哀乐之情。但是,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在眼中的为最多,所谓"点睛便语"、"眼睛会说话"就是这个道理。绘画中的人物是无声的,这就要通过目光传达神情。一般说来,怒眼圆睁,笑眼成维,着月又下视,卑视斜倾,另外或谅或喜,或示意或默许的许多微妙变化,都可以传神于眼,因此又有人说粮睛是灵魂的窗子"。永乐宫壁画《擅离权度吕嚣》,~人
是热切期待的目光,而另一人则是迟疑难决的表情,眼神的表达,恰到好处。
顾消之总结画眼神的经验,"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美"。可见画眼部时要十分认真,精微的去刻划,才可以达到点睛便语的妙境。
动必以手
人物的刻划除面部最为重要外,手又是帮助传神仅次于面目的位置。手也是难于画好的部位,解剖与关节,各种手势的变化,根据一定的感情应当出现何种姿势。象永乐宫三清殿中的壁画中有一个以目测饬者,持饬的一只手反掌向上,表现得十分自然而生动,手的市"飞J与神情互为辅助,便是极好的一例。
石分三面树生四枝
石和树应有一个空间观念。一个国体的石头
画它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如果在画面上表现不盼三个面,而只当作一个平片来画,那就无法形成立体感,这就是石分三面的意思。 石分三面
大小石块相同
其实不只石头如此,其他凡是立体之物都应有分出三面的概念,例如人的脸是圆的,也应分出三面,才能画出立体感。画家把"石只一面"当作山水之一忌,这一理论,也恰与素描的三大面契合,可见中西画理,有一致之处。
树生四枝,是就树枝的生长方向,分向四面生长而说的,也是有空间感的。但利学绘画容易只画出左
右的校又,而向前及前后的枝又则容易被忽视,或难于表现出来。所以有人画树常常成了~根鱼翅骨或扫帚状。通过实地写生来观察树枝向前后生长的透视关系,即可发现前伸的树枝或树叶,要这断树干的某些部分,向后伸展的校又,其生检处,则应隐在树干的后侧,枝梢又多为前面的树枝所遮挡,把枝条前后错综的关系,交待清楚,便可有四面生技之感。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