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0-31 17:09:10 来源:网络
王时敏的山水画多是仿古之作——学倪云林,学黄子久,学董源,亦学董其昌。他一生以临元画为主,并得董其昌亲自指点,受董影响极深。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暂且不论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如何,单其“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就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对此暂不赘述。
这幅《山水》扇面(见上图),纵16.2厘米、横50厘米。显而易见,这也是一仲临古之作,合诸家之长,又不尽相同:画树似有倪云林“逸笔”之意,画山具黄公望韵味,但皆又不是。王时敏用笔更为严谨,临摹痕迹重,“画中规矩太多”,脱不了古人套路;其用笔细秀圆润,皴法自然,合众家之法为一体,披麻皴上又加横点,虽独具特色,但仍由习古而来。扇面中题有“画{以嵋雪老年翁”字样,由此暗示此画是仿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幅集众家之法“传移摹写”而得的佳作。
此画为纸本设色,大部分用墨笔,且墨法淳厚,承黄子久之意,远山施石绿,近山用墨皴铺成,并以少许淡色辅之,山林、小桥、溪流、水草、茅屋,托出一种“逸隐”之意,自有他的情趣所在。法虽“袭古人”,画虽“似他人”,但“意”还是有的,这一点应该充分地肯定。
画面中用笔不多,但细秀清雅;用色亦不多,点到为止;但却不惜墨色,渲树、染石、点山厚重浓密,有一种大气淳厚之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扇面小画。
王时敏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的作画风格和临古风气,是由他的身世及阅历决定的。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时敏的祖父王锡爵是明万历年间的宰相,王时敏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各种图书古籍、名人字画应有尽有,其学习条件是相当优越的;又加上其祖父是老来得孙,就对他钟爱有加,决心全力培养,以承家业。而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八分,而于画有特惠。”于是其祖父就嘱托董其昌来指导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人手,又因为家里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加上他勤奋、认真、爱思考,大量的名画在他的观摩下也就熟记于心,这为日后他的绘画思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除了随董其昌习艺之外,根据当时规定,由于祖先功劳显赫,子孙可不经科考而继承之,故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后又升为太常寺少卿。但是,据说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称病辞官,回故乡隐居。12年之后,明朝被起义军推翻。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习画,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家中,时年89岁。
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并且在日后的不断积累研习中,渐渐形成了他思想理论上的原则,即“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时敏师古人画,形体、样式甚似,但与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样了,这主要是源于他们精神气质迥异。王时敏师古人笔法时,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相对来说作的画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
王时敏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这幅设色《山水》扇面虽是临古之作,但又能集众家所长,浑然一体,画得很有味道。
来源 :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