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0-31 17:43:42 来源:网络
对景写生,先从何处下笔,从何入手,有关这一作画步骤,往往因各人习惯而定,原无定法。但也有规律,这就是从整体着眼,大处落笔,由前及后,层层穿插的办法。初学写生,如无把握,落墨前可先用炭条或铅笔打轮廓,把画中各部分景物的主次位置先定下一个大体的部位,然后再用笔墨来画,特别是画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山水画,因建筑物的结构透视的准确性要求较高,画前先打好一个轮廓,显得较为必要。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我们要逐步学会不打轮廓直接用笔墨在纸上造型的能力。后一种方法较为前一种灵活,这里介绍两例,以供参考。
第一种:从重点部位画起,笔笔生发的方法。面对景物,审度在画面上安排各部位景物主次位置,思忖考虑如何用笔墨去概括的基础上,看准部位,先从景物的主体部位画起。画时,要大胆落墨,用笔要有节奏地从右边中景的树木着手,点子由湿到干,由浓到淡疏疏密密地联成一片,注意整体造型变化要美。大体画好后,用同样的方法连接到左边的树叶,同时再用淡湿墨在浓墨点子上进行局部点厾,造成破墨效果,然后把两旁的树干穿插画上。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整体调节,使中景两旁的树木层次逐步深入完整。在调整过程中,破墨、积墨要反复运用,点子、线条的结构、分布要按疏密、聚散、呼应、穿插等形式美规律来进行。接着用勾皴结合的方法。画出溪流两旁的坡石,并不断向四方生发。随着作画的不断深入,随时调整树木与石的整体关系,使各部位景物、笔墨之间气势得以连接,主次轻重的关系不断得以完善。
当树右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再把中间亭子从两旁树木中穿插画入。待稍干,用淡墨渲染层次。作画时,要不断看画面的整体效果进一步作调整,用笔不够严谨处,可以补笔,层次不足处再用浓墨积、破,淡墨渲染遍数不拘,直到认为已把画意充分表达出来为止,到这一步墨稿就完成了。
这是一种笔笔生发的方法,即是从画中的某一部分画起,根据表现景物的需要和笔墨构图的形式美组织规律,由局部向整体不断生发、调整,逐步构成完整构图和意境的一种比较灵活的作画方法。
第二种方法用带有笔意和笔势的极虚灵的侧锋飞白用笔,以较快速度画出树干的整体气势和形态,定下位置。
结合树干的结构,顺着飞白笔势,以中锋线条为主,理出树干的组织结构,飞白笔势成为树干的皴笔,与中锋的勾斫线条互相要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树干形
写意山水画着色方法
山水画写生中以纯墨色来画的,就是水墨写生,亦可在水墨的基础上,待墨稿干后,根据画面需要着色。
最简便的着色方法是使用浅绛着色法。绛为红色,浅绛山水原是指以淡赭色为主调的传统山水画,后泛指在水墨的基础上浅着色的一种画法。当写生画墨稿完成以后,感到意犹不足,即可在其上着色来丰富画面的效果。写生画对色彩的要求,不强调景物条件色的变化,而以大面积平涂的装饰色为主,注重景物固有色,如树干用赭色,树叶用汁绿,石根用淡赭,石面即涂上墨青或汁绿、花青等。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乎赭石、花青、藤黄、朱磦、曙红等,且以前三种色最为常用,一般若备上三四种色就够了。
着色的方法是,首先要根据画面意境主题表达的需要确定主调,如以赭色为主的则是暖调子,以汁绿、花青为主的是冷调子。在一个主调的统摄下辅以其他色相与之对比呼应,使达到既有对比又统一和谐的艺术效果。切忌在设色中没有一个调子,一块绿一块红,繁琐拼凑,反而把画面效果破坏了。
画面色调起决定作用的是墨色,着色的目的是补充墨色的不足,所以着上去的色一般宜薄,水分宜多,掌握好着色的先后顺序。如画树木,先用赭色着树干,再用汁绿着叶子。画峰峦山石,先用赭色着峰、石的阴面,再用汁绿或墨青着阳面,也可根据处理色调的需要,用其他不同的设色方法。着好第二遍色以后,由于着上去的色降低了墨稿中黑白的对比效果,干了后,画面可能会在明度对比上减弱,色调会变灰,这时就需要用笔墨再局部进行皴擦,把精神提出来,接着用颜色局部再加,使层次更深厚。这样反复递加,遍数不拘,直到把画中意境充分表现出来为止。
山水画写生的设色方法是很多的,上述的一种是传统设色方法,也可在写生时直接用墨调着色来作画,丰富画面色调的变化。此时色即是墨,墨也是色,色墨混合,其画出来的效果也有异趣。也可在写生中用西洋画的工具材料和方法,如水彩、水粉的颜料与国画颜料结合使用,与其他画种的技法特点融合在一起,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写生实践中去大胆地尝试,在写生中探素出一套中国画用色的新方法。
来源 :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