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02 10:12:57 来源:网络
作者:史国良
在中国画里,用笔与用墨是相互依存的,笔以墨生,墨因笔现。没有墨,笔迹就不能留在纸上;没有笔,墨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变化。用笔一般讲中锋、佃U锋等方法,凡提到水墨画的技法都会涉及到这一问题。
笔在纸上的痕迹形成线,对线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用笔的理解。唐宋以前,古人在绘画中的用线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那时用线的主要功能还是以画轮廓为造型手段。其特点就是平面、装饰、散点透视及注重形式的应用。宋代,山水画的兴盛使中国画的用笔产生了一个飞跃,除了中锋用线外,又出现了侧锋的几种笔法。斧劈皴的产生,说明了中国画的用线不但有表现外轮廓的作用,还有塑造体积、质感的功能,使中国画的用笔逐渐地丰富起来。(见附图宋代山水)后来发展成各种描法、皴法,都是毛笔正、侧锋的互用所形成的。元朝以后,文入画出现。文入画不求形似,但求心迹的抒发,点画之间,虽有形象但更注重笔情墨趣和心志的宣泄。加之这些人多为舞文弄墨出身,书法的趣味自然流露其中。这也就是“书画同源”的道理。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画讲究笔法有三个特色: 1. 线条 传统的勾线注重书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钗骨”、“力透纸背”之说,大概意思是指线条如屋子漏雨水痕印在墙壁上那样稳;如金钗折弯那样韧;一笔过后,墨迹好像透过三层纸那样劲。书法中转、折、提、按等笔法,为中国画用线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这样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勾画出的作品,方为上品。这正是中国画的用线与其他民族绘画的不同之处,也是无论画山水、花鸟、人物画都必练书法的原因。<
2. 皴擦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以侧锋为多。经过多年的演变,南北方画家的实践,形成多种皴法,如表现石山的“斧劈皴”、表现土坡的“披麻皴”、表现风化石头的“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不但哈当地表现了南北方山水,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此外,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还塑造了体积,如“石分三面”之说,都出现在皴法之后,也为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
3. 线的程式化
中国画用线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这是中国画用线规律和程式化的总结。这种程式化的运用可使画面众多人物、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繁乱的场面协调、平和、一丝不乱。程式化的“静”与中国意象的“境”是一对兄弟,不可分割。由于这一规律的应用,出现了“十八描”的不同质感的描法。很多传世作品中都有过这一方法的应用,如:《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图》、《水浒叶子》等等。
以上三种笔性,直到今天,还是中国画创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和表现方法,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绘画的精神和创造。
在训练从素描线条转为毛笔线条的时候,这三种笔性都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展。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多花些时间,切不可忽视。
毛笔:毛笔分狼毫、羊毫,羊毫又有长锋、短锋。狼亳挺拔,线条有棱角;羊毫柔软,线条有厚度。笔毫不同,画面效果也不同,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表现的需要而定。毛笔的种类还有很多,如山马、头发、鸡毛、石獾、超小锋羊毫、超长锋笔等都极有个性。尤其是超长锋笔,画在纸上有一种特殊的笔触韵味,但那是假象,并非真正掌握毛笔性能而出现的效果,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不宜使用。
来源 :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