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疏大密 工法意写(图)

        作者:核实中..2009-10-16 17:09:58 来源:网络

        画家“取材”,往往是情性的寄托。古人所谓“乐山”、“乐水”,“岁寒三友”或“四君子”,都是在拟人化的表现中,赋予作者的个性。潘天寿先生出生农村,幼时放过牧,有契于水牛的强骨凝重,壮伟而驯朴的品性,大力天授,喜好与功力相济,先后有大幅《耕罢》变体数件,都是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其中指墨二横幅,笔画大轴,1961年作,潘天寿纪念馆藏,笔墨酣畅浑厚;本文中所谈论的《耕罢》一图,画于1958年,清健沉雄,精严合于阔大,不仅反映了潘先生的艺术个性和造诣,也体现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特征。

          清人论画:“山水之道,虚虚实实,虚实实虚,八字尽之矣。”是说画要有虚有实(“虚虚实实”),不可只有实或只有虚;又要令实者为虚(“虚实”)、令虚者为实(“实虚”),这样就可达到空灵不滞,有无相生,出人意表的化境。在中国画,山水相较于人物、花鸟,画材更多,关系更复杂,经营与表现就更显得烦难。所以虽是说“山水之道”,其实是指整个中国画之道。潘天寿先生谙熟画理画法,而在他的实践中,更寄以艺术表现上“明豁”的主张,也就是平常所说“豁然开朗”的意思,显明、强烈、无所遮蔽,不作拖泥带水。也可见潘先生质直的个性。这幅《耕罢》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大疏大密和密处密、疏处疏:

          牛是一“大实”,横贯左右;石为一“大虚”。二者上下占了大幅十之八九;大石脚下和左边的小石,相对于大石,实中有虚;小石连接牛体与大石相间而成连贯之势;牛身大笔用墨,而留以空白,实中有虚,实而不塞,质重而势上举;大石只勾轮廓,是为“大虚”,苔草缀之,使大石虚空而“有”。

          除了上述大疏大密和“虚实实虚”的妙用,《耕罢》更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微:

          《耕罢》大石上端的山花苔草,正是密处加密以衬托大石的疏处用疏(大石为疏,苔点画法也是疏)。

          以上简略的分析,足以见出潘天寿先生大疏大密的“大”的特点和“明豁”的用心。

          《耕罢》的第二个特色是:工法意写,创意自出。工法意写,是说以意笔写工笔画法;创意自出,是说突破传统而出新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的创造原则。潘先生说:“古人作花鸟,间有采取山水中之水石为搭配,以辅助巨幅花鸟意境者。然古人作山水时,却少搭配山花野卉为点缀……予喜游山,尤爱看深山绝壑中之山花野卉……其姿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纯雅,其品质之高华绝俗,非平时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听天阁画谭随笔》)他曾经游历武夷山的散水岩、流香涧,更数次经游雁荡,1955年以后所作的《灵岩涧一角》、《小龙湫下一角》以及《梅雨初晴》、《幽谷芳草》、《长松流水》等,合山水、花卉为一体,创意自出,正是“得江山之助”与他的品格高清成功融合的写照。《耕罢》与上述诸作一样,山花野卉的双勾,夹叶画法,工法意写,工整中有缺落,严密里寓洒脱。至如贯鼻的牛绳,断连承接,既严密又疏宕多变,笔笔见笔,丝毫不见怠懈。

          至于通幅中的用笔,方圆相济,刚柔并用,苔草如高山坠石,泥里拔钉,结体的聚散、浓淡、枯湿,顺势而成,不多不少,或边角处理的出入、变化,都是潘先生的精研独到,这里就不详谈了。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60(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