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05 10:05:40 来源:网络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现仅就中国画的特点和艺术规律作一些概括性的叙述。(一) 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由于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艺术家们很早便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早在大约1000多年前,东晋的顾恺之便提出了“迁想秒得”主张,到唐代就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们既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到唐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达到相当完美的结合。中国画家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谢赫在论卫协时便说:“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并不防碍它“凌跨群雄”,成为“旷代绝笔”。以后,这方面的言论很多,如“离象而求”、“得以象外”、“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等等。即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强调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强调“写意”。如写意画的出现,并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的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即使工笔重彩,也只是表现方法上的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所以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所谓“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象和意念,而是指画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象。因此,它不同于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是通过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重视人的精神和直接抒发。写意的中国话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既有再现客观物象的因素,又有表现主观情愫的因素;既是写意的,又不失精微的刻画。中国画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着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透视、结构、光影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中国花鸟画常画梅兰竹菊,借以抒发作者的高尚情怀。画家表现兰竹之高洁、梅菊之抗严寒、傲霜雪,目的是借花喻人,故谓之“四君子画”。中国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兴、借等手法,去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这种结合如此贴切,真是“物我交融”,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了不可分隔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花和鸟的自然形象本身。写意观使中国画家很早就摆脱了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谓之“以大观小”,主张用历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中国画创作可以超越复杂的时空关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绘。以山水画而论,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朝霞暮霭、云雨四时、千里江山、万里山河,这些自然景物在画家笔下均可自由组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画家可以把他的所见、所知、所想,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也不是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性的任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表象的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描绘的景色真实到可游可居的地步;但它又是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幻化世界。由于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而着力于事物的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上,使中国画获得很大的自由,成为融汇性很强的画种。首先是诗词入画。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山水诗的影响,很早就结束了“案城廓、辨方州、标镇阜、划侵流”的幼稚阶段。后来中国诗词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讲求“比兴”,提倡诗情画意,更给中国画带来极大的影响。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等,使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化,更能诱发观者的丰富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其次是书法入画、金石入画。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有深远的渊源关系。随着中国书法的高度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到明清金石入画,更加强化了笔墨的斑斓金石韵味,使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点。中国画吸收了姐妹艺术的精华,有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有诗词的抒情性,节律性,有书法金石的抽象韵味,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装饰性,遂成为具有很大容量的综合性艺术。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使中国画不仅不会排斥对一切优秀的现代艺术因素的吸收,而且为中国画向现代化拓展提供了可靠基础。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朝时期,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域绘画的影响,对其他民族艺术均有所吸收和融合,古称“变夷为夏”,今谓“洋为中用”。在近代,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西画的写实技巧引入中国。这种写实技巧被中国现代画家普遍掌握,大大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今日,当西方现代绘画技艺借助改革开放之风进入中国画坛时,中国画家们仍像先辈那样大胆地研究它、审视它、吸收它、融合它,使之成为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营养。(二) 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和材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以至“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人精巧地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毛笔,画家们利用毛笔的灵活变化的笔法,或抑扬顿挫,或轻重缓急,或干湿浓淡地在宣纸上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千变万化的点和线,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在中国画中,线条比在西方绘画中发展得更加淋漓尽致。虽然西方有些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传统画西的线条,从属于表现的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这同中国画以表意为特质是分不开的。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则把笔墨提到更高层次,即表现人的品格,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意,而归乎用笔。”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也就是以形写神之意。两者本于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意象。最后“归乎用笔”,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意趣之美。由于中国画的写意观,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单独地去追求线的品格问题。可以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中国书画的用笔,都讲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棉里包针、金铁烟云、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骨、留如屋漏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笔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现。古人倡导的所谓“风骨”,就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含意。另外,有些看起来纤弱的东西,其中仍然有一种内在的力,仍然有一种柔和的、轻盈的、吸引人的美,这是一种克刚之柔。中国画用比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每幅画整体的节奏和韵律。节奏是强弱有规律的重现,韵律是感情方面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匀有力的基础上,有控制有规律地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组合、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基于力度、节奏、韵律,中国画还可以产生一种动态和气势之美。“虎蹲凤阁,龙跃天门”;“行笔放纵,如风雨骤至,雷电交作”;“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势”;“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名言都是苏东坡等前人形容用笔的动态和气势之美的。总之,线条是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会有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他们的内在的和外部的联系。古人创造了18描,其实每人每时的思想感情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就会不同的韵味,又何止18描。从用笔的韵味上来划分,这类线条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刚健、挺拔、充分体现豪放、雄浑、阳刚之美;有的浑厚苍劲,要求线条沉着稳重,有丰富的内含;有的质朴天真,指无人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修饰的自然流露;有的古拙,指蕴含朴厚,有斑斓金石之美;有的遒劲流畅,线条随力的走势,自由流动,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丰富变化,中国画的线条的品格和表现力,也会越来越丰富。大写意的线,更是变化多端,可谓抑扬顿挫、快慢虚实的线的舞蹈与淋漓尽致的水墨运用结合起来,这就更加婆娑多姿,强烈地牵动着观者的思绪。用墨的变化其实是由用笔的变化中来。当然,中国画在用墨技法上,还有浓、淡、干、湿、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泼墨等等,但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乎用笔”,要通过用笔画出来,乃至写出来。用笔泼墨等等,但这些墨不精。笔和墨在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骨骼和血肉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气是浑然天成的。所以,强烈的笔墨效果,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深厚的笔墨工夫,成为中国画家们终生探求的根本课题之一。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