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不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特别注意表现对象的意境。“意境”即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这“情”是艺术家审美观的全部修养。中国画家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是画家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中产生了某种思想感情,通过特殊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把这种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于是画面上才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是意境。
中国画最讲求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称为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谓之境界。”由此可见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画家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托物抒情,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单纯的情感或情绪,而是情中寓理,理中韵情,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有人把中国山水画划分为“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意与境合为实境,思与境谐,以真境求神境。
中国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强烈的形象感染了画家。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也就不能给人这些感受,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意境是一个画家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一幅优秀的中国画必须具备的。观其画,知其意,你的内涵修养有多少,知画者观其画后心中自会明白。眼界开阔了,知识面丰富了,创作时也就能得心应手,随意挥洒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才能气韵生动。形神是中国画创作必须展现的,不然画面会没有趣味,没有意境。所以画中国画应该多下工夫,用心去琢磨,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创作才会水到渠成,意境也就自然动人了。中国画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著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结构、透视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
艺术作品的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每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才气、学识的高低,决定了他对于表现对象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大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各方面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独具一双慧眼,能在寻常中发现美,能在被别人重复表现多次的事物中挖掘到与别人不同的美,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意境。欣赏《红岩图》,你会觉得它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来自于它那雄伟壮丽、光明灿烂的意境。这个意境是画家钦仰红岩这一历史丰碑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凝聚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傅抱石、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表现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词意。画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势,以及“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他要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于是画家匠心独运、刻苦经营,用满蘸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在这幅画前,你会感受到祖国雄伟壮阔的气魄,感受到我们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你会觉得做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并产生为祖国的繁荣而献身的愿望。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意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又如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他创造的意境总是那么清新明丽,开朗豪放。在白石老人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在纸上画出“十里蛙声”,的确是难题。但是老人不出几天就交卷了,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是“十里”!生物知识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动,山涧中岂无“蛙声”?这个构思把各种艺术形象完美地组合起来,含蓄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方法新颖,耐人寻味,足见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才华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国画家用来拨动观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苦心经营的,需要含蓄曲折,也需要笔精墨妙。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围绕着思想感情的传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感人意境的追求,否则便成了孤立的玩弄技巧。含蓄朦胧也好,曲折变化也好,都必须恰到好处,如果晦涩含糊,如智力测验,使人不解,或是故意雕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的话只会破坏画面意境。画面的意境决定着绘画的最终完美与否。因此,画家应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己思维、意念、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有限的颜色中组合出无限的色彩旋律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郑朝、蓝铁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9月
[2]《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9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