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画风略论二

        作者:核实中..2009-10-27 11:33:02 来源:网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今山西祁县)人,是开元、天宝年间久负盛名的诗人,在音乐上造诣亦颇高。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画家。王维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而遭降官,渐渐无心仕途,晚年隐居陕西“蓝田别墅”,以弹琴、赋诗、奉佛为事。王维是盛唐之际“王孟”诗派的领袖,其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清新自然,善于用凝练的诗句写出色彩明丽、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具有清鲜而又含蓄的效果。王维曾深依禅宗,有时“谈玄终日以为乐”,因而他的艺术作品中,也就渗透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他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包含了一定的禅机,有一种禅定的境界。更主要的是他不仅能诗善画,而且能够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给以相互交融,诗画相互渗透,把诗一般的意境鲜明凝炼地收入画面,使画面具有深邃静谧的诗境。故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四)

          王维工草隶,善山水人物,尤以山水出色。《图绘宝鉴》载其“善画,尤精山水”。《唐国史补》亦有“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其“笔踪措思,参于造化”、“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他的山水能集众家之妙,“体涉古今”,既有接近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一种“笔墨婉丽”、石用小斧辟皴、设色“重深”的作品,亦有“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的作品,还有“笔意清润”或笔力劲爽的“破墨山水”。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一种“破墨山水”。通过单纯的墨色变化表达朴素平淡的景色和心境。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更是抓住王维“笔意清润”的特点,说他“一变勾斫之法”而专长“水墨渲淡”,追其为“南宗画之祖”。史载王维作画不拘泥具体物象,画物不问四时,曾把芭蕉画在雪景中,“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谓之“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倾向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王维真迹在唐代就已不多见,张祐在《题王右丞山水障子》中曾经慨叹“右丞今已殁,遗画世间稀”。《宣和画谱》虽载北宋御府藏其作一百二十六幅,除佛像外大多为山庄渔市及雪景山水,但看来真迹亦不会多,能遗传至今的大都不可信。如今有《辋川图》、《江山雪霁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存世,多为后人摹品或托名之作。《雪溪图》传为王维所作,有宋徽宗题签,可知在宋代曾入藏内府并定为真迹。画面表现为江边雪景,近处有小桥竹篱亭舍,途中有村童赶猎,寒江中有舟船行驶,颇有情致,王维向以雪景山水著称,宋代人多以江南人所画雪意图,只要用笔清秀者便托为王维所作,但此幅《雪溪图》,浑厚古雅,应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佳作,即使不是王维所作,也应当近其画风,可作为研究画史的参考。

        设计知识资源网
          2、其他的水墨山水画家

          与王维同时或稍后的山水画家有张璪、郑虔、毕宏、王默、刘商、韦偃等人。

          张璪(一作藻),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传说他能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栎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可见张璪的高超技艺。朱景玄还说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唐文粹》卷九十七记载张璪作画时情景,可以看出其作画笔势激越,飒爽英姿。其时座上宾客二十四人,都来看他作画,张璪居其中,箕坐鼓气,少顷“神机始发”,他便“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援)霍瞥列,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作画之后,“投笔而起,为之四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后,紧接着便说“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在唐人心目中,张璪的画还是高于王维等人的。张璪作画喜用紫毫秃笔,属于吴道子型激情一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画至得意处,忘乎所已。干脆以手醮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乃至于发展为王默的“脚蹙手抹”。后世的指画当受其影响。

          张璪的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为主,不贵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这种“不贵五彩”、笔墨积微”水墨画法在绘画技法上是一个极大的突破。张璪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所撰的《绘境》今已不传,但是他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 

          郑虔(约705—764年),字弱齐(一作若齐),又字无谦,号广文,河南荥阳人,史书皆称其为高士,但他也当过官,开元二十五年曾为广文馆学士。曾画《沧州图》,玄宗于其画尾题“郑虔三绝”,从此画名大躁。安禄山叛乱,郑虔与王维等皆不及逃出长安,被强授“水部郎中”,乱平,被贬为台州司户。郑虔为当时名流,但居官颇贫,有“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之说,被认为“风气高迈,前所未见”。与诗人李白、杜甫都有交往。工书、善诗,长于山水画,其画风格别致。《图绘宝鉴》云其“山饶墨趣,树枝表硬”。在唐代的山水画中,郑虔是以水墨擅长出名,故有“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出画三绝俱”之说。郑虔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记有山水四幅,今均已失传。

          项容,生卒年不详被称作天台处士,是高士郑虔门人。他的学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项容善水墨山水画。荆浩《笔法记》有云:“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荆浩曾对人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项容的画虽无笔,但长于用墨,于放逸中不失真元。且他是画史上第一个见于记载的大胆用墨的画家,他的画发展到他的学生王默那里就变成了大泼墨,在水墨画发展过程中,他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设计知识资源网
          王默(?—805年),一称王墨、王洽。《唐朝名画录》云:“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山水,时人谓之王墨。《宣和画谱》亦有记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唐朝名画录》和《历代名画记》中对他多有记载,说他“性多疏野”,举止狂放,不为礼法所构,是个“风颠酒狂”。但“善画松石山水”,作画每每乘醉“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他甚至“醉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他早年曾随郑虔学画,后来又师法项容。郑、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对他的泼墨作画有直接影响,水墨山水画自吴道子、王维始,再经过项容大胆用墨,发展到王默的大泼墨,使画家的精神在画上的表现完全不局限于技巧了。这种影响在画史上是长久而深远的。

          这个时期,善于水墨画的画家,尚有韦偃、陈恪、卢鸿、祁岳、朱审、张志和、顾况、项信、陈式等。另外还有各种画风的山水画家也名家辈出,山水画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记“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杨仆射之奇赡,朱审之浓秀,王宰之巧密,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这种百花齐放形势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在唐代已翻开成熟发展的新的一页。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0(s)   63 queries